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原展标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图片展)而举办的专题图片展,经过近500天的展览,终于要落下帷幕了。
许多人在问:为什么要闭展啊?
还有人说:还希望带朋友,带孩子来呢!
更多的人说:谢谢!我们一定还会来的!
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是认真参观过我们的展览,听过我们的讲解,都流露出不舍的心情。
闭展是因为我们还有计划:即将到来的2025年,是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还将举办重要的纪念展览。可那么多观众,包括我们自己,都恋恋不舍。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我们对整个展览做一个回顾,便有了答案。
这次的大型图片展览,是以中央红军长征的线路为主线,以3万参加长征的福建子弟兵为重点展开的,人物、事件、地点准确,史料清晰,加上志愿者生动、详实的讲解,使得整个观展过程流畅而通俗易懂,仿佛跟着图片走了一次长征。每一次团队观展,预约观展,都收到了热烈反响。
先说说我们自己吧。
一·志愿者
这一次的展览,是展期时间最长、参观人数最多、参加值班和讲解志愿者人数最多的一次展览。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季节在变,而这群不再年轻的志愿者们火热的心,却始终如一。
志愿讲解和值班的人群中,70岁以上的占了一半,夏日,连续一周40°C以上的气温,加上涌动的人流,使得展览大厅异常的闷热,汗水把衣裳湿了一遍又一遍。
在志愿者队伍中,还有许多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掐指一算,要“奔八”啦,可是他们和大家一样坚持在志愿讲解的岗位上。
孟苏北,家住在闽侯,挺远的,但是只要是值班的时间,或者参加活动,他总是早早地来到现场。
严飞,退休前曾经也是领导干部,但在志愿讲解的日子里,他总是任劳任怨,讲解得认真而到位,他曾获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特别贡献奖呢。
康鲁平,年轻时曾经担任过是福州军区展览馆的讲解员,此次展览,她用歌声讲述了红军长征。
真是敬佩他们。
但是我想说:大哥大姐们,保重身体,完成任务,有我们呢!
其实我也是老年人了,但是在我的身后,站着的是一群年轻人,而在不远处,一群红领巾正向我们走来,他们已经开始参加我们传承红色文化的活动啦!
为了夯实我们的革命历史研究,也为了更深入的加深我们对展览内容的理解,2024年8月底,我们再次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旅途,这一回是陕甘宁。那里是红军长征历尽千难万险,最后的战斗,最后的历程和胜利会师的地方,六盘山就是一个标志性的地点。
六盘山,位于甘肃宁夏交界处,六盘山脉,是秦岭山系北端的余脉,由两列近于平行的山地组成,西列是狭义的六盘山,亦称大关山,是六盘山的主体,东列为小关山。北起宁夏固原寺口子,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南界,与甘肃的陇山相连,山脉南北狭长,全长130千米,东西宽10—30千米,山区面积1400平方千米。六盘山脉主峰为米缸山,海拔2942米。
说起六盘山,真可以说是神往已久。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语文课本中,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豪迈的诗句深深震撼了我。我曾对我的同学说:我以后一定要登上六盘山!在山上朗诵这首诗词!
可是,能不能实现,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因为那路途实在太遥远了。
可这一次,我来了!
下了飞机,即刻登上大巴,4个多小时后到达六盘山下。山门前一个高大的牌坊,上书“六盘山”,远处,山峰隐现。
车子跃上盘山公路,几经盘旋到山顶附近,下了车又登了100多级台阶,终于到达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山。当年,他们并不知道出发将近一年的时候,要翻越这座山,更不知道这一年当中,会发生了那么多艰苦卓绝的战斗,要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和艰辛,要牺牲那么多的战友和兄弟,中央红军8.6万人,湘江一战,剩下3万人,到达陕北只有7千人,但是红军将士走过来了!
馆中的展览让我们又一次受到了洗礼。
我很想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当中那“天高云淡”的意境。但这时的六盘山顶,却是细雨蒙蒙,寒意袭人。可我一点也没有遗憾,我看到在纪念馆不远处的山上,有一杆巨大的红旗在细雨、薄雾、寒风中猎猎飘扬。望着大旗,那“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英雄气概便油然而生。
寒风里,我们全体齐声朗诵: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回到福州,我们重新开始在展览馆里的讲解解说,此时,我们更加从容、自信。
二·他们
这一次展览,我们共接待了社会各界参观者近20余万人次。
在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中,有的来去匆匆,忙着打卡照相,有的驻足凝视,流连忘返,众生相,折射出社会各阶层对红色文化宣传的不同需求。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做着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一位理着小平头的年轻人,一个人在展馆里足足浏览了40多分钟,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我把他当做一个团队一样,给他讲解了以后,他说道:我知道今后如何给战士们讲传统了。原来他是一位回家探亲的某部连长。
福州籍开国中将郭化若的儿子郭建军将军来到馆里参观后,大为感慨,对着展墙上父亲的照片和父亲在长征中写下的诗,还有众多福建籍红军将士,久久凝望。他要求他所在的深圳新四军研究会来榕学习交流。
莆田某教育集团,连续两年把初中、高中的学生的思政教育课放到我们馆里,两年来有四千多名师生前来参观学习上课。
福州地区的一些大、中、小学已常态化地来馆参观学习。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彦,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林蔚芬专程来到馆里调研,对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是的,一个地方社会团体能长期坚持这种红色传统文化的宣传,而且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在社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是不多见的。
这一切都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展览要结束了,我们的志愿者这样说:在讲解值班的日子里,我们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劳动,付出了精力,确实有点累,但是看到观众赞许的目光,看到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眼神,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是啊,值了!
在我们这次展览中,专门展出了《十送红军》《七律·长征》《新四军军歌》三首著名的歌曲曲谱。这是布展办公室非常独到的一个安排,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每当讲解结束,参观的团队如果意犹未尽,那我一定会把他们带到歌谱前。
我是这样说的:红军战士用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战胜了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而我们老区的人民,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义无反顾的把自己的亲人送去当红军,是因为他们有着“红军一定会回来,革命一定会胜利”这样一个信念。有了这样一个民心,革命就一定会成功!
在讲述了老区人民送郎当红军的动人小故事之后,再对观众唱起这首《十送红军》,立刻就引起极大的反响。最后在歌声中结束讲解,观众久久不肯离去。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以后写下的著名诗篇。9月27日晚,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甘根据地的决定。整首诗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细细读来,便能品出整个长征的脉络。当我们面对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文和读诗文的中学生时,在讲解中以诗咏情,以诗叙事,这是送给他们最好的学习方法。
一个周日,上千名中学生没有预约,同时涌入展馆,我们立刻“分兵把守”,统一协调,严飞带一队进入厢房展厅,我带一队同学没有流动参观,而是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串起整个长征的故事来讲解,既缓解了拥堵,也让同学们较完整地了解了长征。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高唱那首耳熟能详的“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位同学离开前对我说:我们以前学过这首诗,今天听了讲解,再唱这首歌,我可以以诗写作文了!
《新四军军歌》,这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当年它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加入抗日的队伍,加入新四军,如今更是我们这些铁军精神的传承者的精神力量。这首歌实在太好听,太经典了,在过去一些老电影的插曲中,在如今盛大的国家阅兵式中,经常可以听到它豪迈有力的旋律,我们每每唱起,便肃然起敬。
有团队来参观,如果时间允许,志愿者们一定都会把这首歌唱给大家听。
新四军军歌,给人力量,催人奋进。经典永流传!
展览要结束了。
我们不舍,是因为它伴随了我们春夏秋冬,我们已习惯像上班一样准时地来到这里。
我们不舍,是因为它在我们本来可以悠哉游哉度过的退休生活里,注入了活力。
我们不舍,是因为它在有些人渐渐模糊了过去那段历史的时候,用一帧帧、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和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让人们不忘初心。
我们不再年轻,做不了啥大事,但当我们做了一件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若干年后,回头望望:
啊!那是人生路上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线呵!
好好享受吧!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