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长春的部队官兵在阵地前沿向敌人喊话。
长春和平解放后,我军在市中心广场吹起胜利号角。
在吉林省长春市南湖公园北门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造型简洁的纪念碑——长春解放纪念碑。纪念碑碑身背面刻着:“向为解放长春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表示深切的悼念,向为解放长春、建设长春做出贡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一座碑一句话,既承载着苦难的解放历史,也承载着辉煌的城市变迁。
从围攻长春到围困长春。长春素有“北国春城”之美名,曾是伪满时期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也是日伪统治东北人民的重要据点。在日寇十几年经营下,长春城内和郊区筑有大量永久式、半永久式防御工事,特别是城市中央的原关东军司令部、空军司令部、中央银行大楼和大兴公司等建筑物,因构造坚固、材料厚实而成为坚固的巨型堡垒。国民党军在日军防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城防,并指派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10余万重兵驻守长春,以牵制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于北线而不致过早南下作战。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人民解放军在1947年5月至1948年3月,先后发起夏、秋、冬三大攻势作战,向东北境内的国民党军发起反攻并取得节节胜利,迫使国民党军队龟缩到长春、沈阳、锦州等孤立城市据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下一步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并解放东北全境创造了条件。此时,东北地区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97%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已获得解放,解放区拥有铁路1万余公里,占东北铁路的95%,东北人民解放军已经发展到12个步兵纵队36个师,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及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个坦克团,共约70余万人,另有地方武装及二线补充兵团33万人,总兵力达103万人。根据中央军委“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和东北战场的有利形势,东北野战军总指挥部于1948年4月18日向中央军委报告,提出拟于5月围攻长春的作战计划并得到中央军委肯定。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集结13个师的兵力发起长春外围战,以伤亡2100余人的代价歼敌6000余人,并控制了大房身、宽城子两处机场,切断了长春守军与外界的空中联系。
虽然外围战取得了胜利,但是攻打像长春这样拥有坚固防御设施和10余万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在全国战场未曾有过先例。鉴于我军用于攻城的武器装备较为缺乏,炮兵亦相对薄弱,攻城可能遇到由沈阳、锦州北上的20万增援之敌,攻城兵力无法形成绝对优势等因素,东北野战军领导认为,攻打长春并无把握,如不成功则对今后作战产生严重影响。因此,6月5日,东北野战军总指挥部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对长春较长时期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办法”并得到中央军委同意。15日至20日,东北野战军在吉林召开围城部队师以上干部会议,确定对长春实行久困长围的方针和部署。随后,东北野战军正式对长春守敌进行封锁围困。
从久困长围到和平解放。围困城市极其复杂,绝非仅为军事斗争。为打好这场围困战,东北野战军总指挥部成立围城指挥所,任命萧劲光为司令员、萧华为政治委员,指挥第12纵队第34、第35师,第6纵队第18师,以及5个独立师和1个炮兵团执行围困任务。其间,部分围城部队被抽调南下北宁线作战后,东北野战军总指挥部又以1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负责围困任务。
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围城部队主要从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军事打击。围城部队以强大军事力量部署于城外,形成环形封锁圈,以纵深梯次配置严防守军突围,发现出城袭扰者则予以坚决打击。长春守军多次试图突围,终因围城部队严密监视而不能得逞。二是经济封锁。围城部队严格控制出入通道,切断城内守军生活物资的陆路来源,使长春守军粮弹俱困,生存所需只能依靠空投得以维持。经济封锁致使城内物价飞涨,经济几近崩溃。国民党守军为了固守待援,大肆搜刮民粮,把城市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三是政治攻势。围城指挥所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指导方针,组织部队运用阵地喊话、散发宣传品等形式,展开大规模群众性攻心战。同时,针对国民党军上层军官特别是守城的滇军第60军的政治争取工作同步开展,国民党守军内部逐渐出现反蒋厌战情绪,军心动摇,逃亡、投诚现象与日俱增。
敌我双方于城内外形成僵持态势,围城的东北野战军依托阵地作战、依托阵地练兵、依托阵地生活;守城的国民党军封锁日久不见援兵,日甚一日摇摇欲坠。10月17日,东城守军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所部2.6万余名官兵起义。东北野战军当夜悄然入城,接管了长春东半城原属国民党军的防区。18日,骑兵旅、保安旅等地方部队纷纷放下武器。19日,西城守军国民党军新7军军长李鸿也率部投诚。21日凌晨4时,郑洞国率部走出中央银行大楼向我军投诚。作为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的收官之作,长春围困战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个采取“久困长围”方针和平解放的有重兵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成功范例。新华社发表电讯指出:“长春的解放不但加速了东北的全部解放,而且给所有据守大城市的国民党军队指出了一个前途。”
从接管城市到建设城市。在对长春进行围困期间,东北局便已成立长春市筹备委员会,一则配合围城作战,二则筹备长春解放后的管理与建设工作。长春和平解放后,中共长春特别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成立。新组建的长春市委市政府进城后,紧张而有序地开始各项工作。
首先,全力救灾。长春被围困期间,由于国民党军严格管控粮食,城市饥民无数。东北局及长春市委、市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取紧急措施调运物资,向市民发放粮食、棉衣,使人心逐渐安定下来。在1个月时间里,共发放救济粮375吨,救济市民8万余人。至1949年2月,共调入救济粮2684吨。长春解放之时,正值冬季到来,市政府还及时调运冬储煤10余万吨,保证了市民冬季的采暖用煤。
其次,保障基本民生。为尽快恢复城市公用设施,广大干部和工人昼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在长春解放后第3天开始送电,第5天恢复电报、电话、邮政,第6天开始通车,第11天开始供水。至次年5月,恢复全市电力干线31条,恢复动力电16000余马力,供879家工厂开工使用,保障6万余户、12.7万盏电灯重放光明。至1949年10月,修复各种设备及附属设施70%以上,日送水量达到4.34万吨,其中工业用水占4.9%,15.4万户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公共电。
再次,恢复工商业生产。一是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组织工人复工。二是减免税收,发放贷款,积极扶持工商业。至1949年5月,市政府共发放工商贷款55亿元(旧币),其中公营工厂30亿元,合作社14亿元,私营工商业11亿元。三是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恢复和发展私营企业,安排失业人员就业。至1949年10月,共恢复私营企业451家,总产值900亿元,恢复工业企业6376家,总产值3247亿元。
最后,加强政权建设。长春市委、市政府健全人民政府机构,强化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管理市政大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对旧政权的改造和新政权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一部解放战争历史,就是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改革史。自长春获得解放那一天起,这座城市被彻底改造,侵略者留下的伤痕印记被清除,旧社会遗留的污泥浊水被冲刷。新中国成立后,长春成为全国有名的汽车城、电影城、文化城……未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长春定会焕发青春,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