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故事
他不仅使一片土地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影响和感动了几代人
他就是
人民的好公仆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焦裕禄
1
2
在焦裕禄短暂的一生中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场面
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一天
焦裕禄迎着大风雪
走进一户无儿无女的老人家
老大爷卧病在床
老大娘双目失明
焦裕禄一进屋
就问寒问饥
“你是谁”
“我是您的儿子”
这段朴素而真挚的对白
穿越时空
叩击着每一个聆听它的心灵
而像这样
令人双眼湿润的故事
还有太多太多
1963年的春天
不满周岁的张徐州得了重病
是下乡考察的焦裕禄救了他的命
后来,为了铭记这段恩情
他改名张继焦
张继焦(右一)在河南省兰考县展览馆为参观者讲述焦裕禄的故事(2021年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谁惦记着老百姓
老百姓就永远念着他
3
临终前
他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
“把我运回兰考
埋在沙堆上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这是2021年6月23日拍摄的兰考县凤鸣湖湿地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今天
我们依然怀念焦裕禄
焦裕禄的精神
跨越时空、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人民的好公仆
人民将永远铭记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综合新华社(记者:王丁、张旭东、吴晶、刘怀丕、韩朝阳、李文哲等)、@央视国家记忆、@人民日报
“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和广大干部的好榜样”
1964年5月14日
焦裕禄被肝癌夺去生命,年仅42岁
临终前
他最后的请求是把自己的遗体
埋在兰考的沙堆上
5月12日
一张尘封62年工作照赠送给焦裕禄后人
再次揭开焦裕禄不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正好是
焦裕禄逝世整整60周年
一起重温焦裕禄的一生
缅怀,致敬!
不了解焦裕禄的前半生
不会理解焦裕禄做出的选择
解放初期的焦裕禄
1922年,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县(现属淄博市)北崮山村西头的焦家祖宅里。当时焦家开着油坊,生活尚可。父亲焦方田喜得次子,视若珍宝,请来私塾先生起名。先生叹世道艰难,便起名“裕禄”,乳名“禄子”。受爷爷影响,焦裕禄擅长拉二胡,很快成了学校雅乐队的台柱子。
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了博山县城。在日寇的劫掠下,焦家油坊的经营情况一日不如一日,家道逐渐中落。读完小学后,焦裕禄被迫辍学。
1942年,为了维持油坊生产,父亲焦方田借了一笔外债,没想到最后被讨债者逼上绝路去世。就在焦裕禄准备操办葬礼时,日军却以“共产党嫌疑分子”为由将他押到博山宪兵队。
1942年底,焦裕禄被日军押送到辽宁抚顺煤矿当劳工。他后来在自己的干部情况介绍中说:“不到一个月,我们附近村被抓去的20人死了17个,只剩我们三人,但也是带病下窑。”
日控时期的抚顺煤矿
1943年7月,焦裕禄混进消防队,乘消防车逃出日军魔爪,辗转来到江苏宿迁,并且遇到了新四军。当他得知家乡博山也有党组织后,立即返回家乡,加入北崮山村的民兵组织。
1946年1月,在一户村民家中,24岁的焦裕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7年,他随部队来到尉氏,留任后主要负责剿匪工作。
那时,焦裕禄负责的大营区是著名的土匪窝,其中名头最响的是欺男霸女、杀人如麻的黄老三。
嚣张的黄老三命令手下偷袭区部,要“活捉焦裕禄”。焦裕禄事先获得情报,沉着应对。他带着20多位民兵,“活捉了来活捉自己的土匪”。
然后,焦裕禄张榜公告: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告示一贴出,无数土匪倒戈,黄老三身边的“勤务官”梁长运也弃暗投明了。
焦裕禄还单刀赴会招降黄老三,但黄老三不仅不投降,还变本加厉地安排手下暗杀焦裕禄。
那段时间,焦裕禄“睡一觉换一个地方”,有时甚至上下半夜睡在不同屋子。多年后,女儿焦守云听母亲徐俊雅回忆过那段日子:“那时候你爸胆子真大,天黑时安排好工作,腰里别把斧子就出门了。”
后来,焦裕禄用计将黄老三抓住又放走,悄悄率队顺藤摸瓜,将黄老三及其党羽一并抓获。
新中国成立后,焦裕禄投身到国家建设中。
1953年6月,31岁的焦裕禄响应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来到河南洛阳矿山机器厂。焦裕禄一生工龄18年,其中有9年属于洛矿。
焦裕禄同志在洛矿原办公楼前留影
焦裕禄抵达洛矿时,这里刚刚筹建完毕。一年后,领导决定选派焦裕禄和其他几位同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
焦裕禄虽是小学文化程度,但到哈工大后,他如饥似渴地查阅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立即向老师、同学请教。半年后,焦裕禄与同学们有机会“转入本科阶段学习”。
上世纪50年代的哈工大校园
但就在此时,洛矿来信:厂里对培训计划做出调整,决定让你们即刻中断在哈工大的学习,到生产工艺先进的大连起重机器厂进行岗位实习。
他攥着洛矿的通知一夜没睡,天亮后,他下了决心:“还是服从安排。”
1955年,焦裕禄来到大连起重机器厂报到。
他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为苏联专家们表演文艺节目,趁机向他们请教俄语。焦裕禄与苏联专家们熟悉后,也从专家那里学会了技术方面的简单俄语。
在解决语言难题的同时,焦裕禄还努力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1956年,带着一身学来的本领,焦裕禄回到了洛矿。
1958年,焦裕禄(前排左四)在提升机前与厂领导、工人合影
当时洛矿党委提出“边基建,边生产,试制2.5米双筒提升机”的任务,作为一金工车间主任,焦裕禄一心铺在研制任务上,曾连续50多天没回家,吃住都在厂房,还经常开会到半夜一两点,开完就在车间的长凳上睡一晚。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一金工车间只用了3个月就成功研制了2.5米双筒提升机。后来,这台倾注了焦裕禄大量心血的提升机,整整服役了49年,直到2007年才被淘汰。
1962年,从洛矿离开后,焦裕禄再次回到河南开封尉氏县,担任县委书记处书记。
5月12日,尉氏县党史办主任张建营向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捐赠照片。
1962年,时任尉氏县委副书记的焦裕禄(前右五)同全县老中医合影留念。
1962年,他第二次来到尉氏工作,距离他第一次来到这里负责剿匪相隔15年。这次来到尉氏工作之前,焦裕禄已经患有严重肝病。
重回尉氏,焦裕禄的工作重点已经变成农业建设。
焦裕禄发现,当地负责开拖拉机的机耕队吃拿卡要,于是立马写了一首斥责的顺口溜:“好饭好菜,拖拉机跑得快;无菜无酒,犁不到头就走。”借助口口相传的舆论力量,这种揩农民油水的歪风很快就被刹住了。
1962年12月,焦裕禄带着一身干劲与病痛离开尉氏,调往兰考,成为大众所熟知的焦裕禄。
带病赴任兰考治“三害”
20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
1962年冬天,正是河南兰考县遭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平均亩产仅43斤。这时焦裕禄被派到兰考,任县委书记。焦裕禄到兰考县不久,就亲自去老韩陵大队做调查研究,并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撰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他说:“我们每天都在指挥生产,每天都在发言,不调查研究怎么能行呢?”作为县委书记,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关系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老百姓的利益。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深入调研,是对工作方方面面的全面了解。决不能因调研不深入、工作不细致,让百姓为自己的“决策失误”买单,让党的事业蒙受损失。
焦裕禄在泡桐树前的留影
焦裕禄走遍兰考大地,发现黄沙满天,到处都是白茫茫的盐碱地,这让焦裕禄心痛不已。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全县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在之后的一年多,焦裕禄靠一辆自行车和自己的双脚,走遍了120多个生产大队,行程1250多公里。正是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身为县委书记,焦裕禄不顾自身病痛,前往一线调查研究,用亲自调查的第一手翔实资料作为治理“三害”的决策依据。
他所开创的水利工程,最终让20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为治理风沙而大面积种植的泡桐,后来也成了闻名于世的民族乐器材料。
焦裕禄在老韩陵大队的红薯地、花生地和村民一起劳动
焦裕禄为了解“三害”,起风沙时,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下大雨时,他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他还经常忍着肝部剧痛,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河渠,直到住院前几天,他还挥舞铁锨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和群众一起劳动。在肝癌后期,他拿个鸡毛掸子、茶杯盖等物品顶着肝部坚持工作,常坐的藤椅右边都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1963年6月,焦裕禄又回到尉氏县担任县委副书记一职,这里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有很多老朋友,能很快融入环境、团结同志、开展工作。在这四个多月时间里,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焦裕禄还总结了两条领导原理:要搞好团结、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因此被树为县委书记的榜样。
去世后埋在兰考沙丘
一生不曾与家人照过全家福
剿匪时胆大心细的焦裕禄,还是一名优秀的青年团干部,担任过青年团尉氏工委副书记。他曾说:“党是头颅,团是手足。一个人只有头颅没有手足怎么行?”
也是在青年团里,焦裕禄收获了爱情。
1950年6月,焦裕禄与徐俊雅在河南省团校举办的培训班里相识了。凭借一手精湛的二胡技艺,他成功引起了尉氏优秀团干部徐俊雅的注意,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取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两人举行了婚礼。
结婚那天,焦裕禄拉了一曲《小二黑结婚》,徐俊雅伴唱:“大伙儿呀,你拍手他叫好,都说你是一个好青年。”
焦裕禄(右)与徐俊雅
焦裕禄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直到去世前3个月,1964年春节,他才带着全家人做了一件了却心愿的私事——回到生他养他的博山。在焦家祖宅门前,他伫立许久,默默注视着早已荡然无存的油坊旧址。半晌,他才慢慢走进故宅。
大年初二,焦裕禄组织了一场家宴。焦裕禄侄子的未婚妻赵新爱以未来侄媳妇的身份参加了那场家宴。她记得当天下着大雪,焦裕禄披着一件打着补丁的衣服,时常叉着腰,脸色发黑,滴酒不沾。她还发现,焦裕禄母亲李星英的脸色也非常凝重。
“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逝世,年仅42岁。他一生不因私情乱公事、不以亲情乱原则,经常教育孩子们要艰苦朴素,要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要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焦裕禄一生为民,甚至没来得及和家人留下一张全家福。他曾对着子女说:“劳动最光荣,不劳而获最可耻。从小要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长大后就能自食其力,就会对劳动人民有感情,才不会忘本。”
焦裕禄去世后,妻子徐俊雅(后排中)和子女们
每到春天,那棵著名的“焦桐”,连同遍布兰考城乡的泡桐,花苞饱满,花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