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墨语飘香 > 刘国昌:京味文化(十一):北京城墙

刘国昌:京味文化(十一):北京城墙

2017年06月26日 10:25:29 来源:海外网 访问量:713 作者:刘国昌

一次与几位年轻人聊天,他们问:“北京既然是个城,怎么没有城墙呢?”这几位都是外地人,初来北京,提出这个问题在情理之中。

北京原本是有城墙的,不但有,而且还很壮观。现在二环路的地方,就是以前“内城”城墙的旧址。现在六七十岁的人对此都有印象。小时候,我们胡同里的小伙伴们经常出去玩,有一次就跑到朝阳门去了。可以这么说,那是笔者第一次实地见到北京的城楼、城墙。

北京的城墙,高大、古朴、雄浑;那城楼,巍然屹立,颇有气势。在其下面倘佯观看,一种震撼之感油然而生。那时候城墙还可以上去,我们几个就顺着墙梯爬到了上面。城墙上较宽,砖缝间长着一些杂草;走到墙前是一个个呈“品”字型的垛口,那是为守卫、打仗用的掩体。顺着城墙一眼看下去,若干个“品”字连接在一起,也是蔚为壮观。走在城墙上观看,附近的景物历历在目,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下了城墙,来到城门洞,里面凉爽得很。城门还有,但大开着;两扇厚重的大门静静地靠在墙上。人们出城进城都走这城门,熙熙攘攘,热闹得很。

在这城墙上有不少的城楼,按现在的“二环”来说,从朝阳门往南数,先后是崇文门、前门、宣武门;拐弯往西是阜成门、西直门;拐弯往北是德胜门、安定门;再拐弯往东是东直门。这城墙围着北京转了一圈,历史上称是“内城”。“内城”里面是“皇城”,往外是“外城”。仅就这“内城”而言,城墙的周长就有45里。

北京的城墙从元代就开始建造,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期。从皇城、内城到外城,经历了一个逐步扩大、逐步完善的过程。建造这城墙最初用的是夯土,雨水一冲刷,有不少地方塌陷,于是便用城砖包砌,里面用土,外面用砖,使城墙坚固、壮观。

那么,这城砖从哪儿来呢?它由江苏、山东等地的工匠烧制而成,然后运送到京城以备工程之需。前些年,北京一位七旬老人将一块嘉庆年间的城砖捐献给北京市有关部门。这块砖上印着字:“嘉庆拾贰年成造细料贰尺贰寸”,中间一行字为“江南苏州府知府瑭环知事范树仁营造”,下面一行字为“甲四小陆瑞兴造”。由此可见当时造砖是很讲究的,用料精细,而且是专人负责。

北京的城墙,从元代开始建造,到1969年拆除,前后大约有600多年的历史。如今要想看看它的模样,只有在京城的东便门、西便门这两处还各保留着一段城墙。

不过,您要真想领略一下这老城墙的风貌,发思古之幽情,您可以到故宫转转。那里的城墙至今保存完好,高大的墙体、鲜明的垛口、宽宽的马道,让您流连忘返。

在前些年,在那东、西城墙下,还住着一些人家。我们学校有几个同学的家就住在那里,有时到他们家中去玩,挺有意思的。从东华门那儿顺着城墙根走进去,有几排座北朝南的房子。房子挺大,冬暖夏凉,尤其是那房子底座是用那大城砖砌成的,显得那么厚实。据老辈人讲,这还是沾了这城墙的光,修建这故宫城墙的时候,剩下的一些料,就在这城墙下建了这房子,大城砖派上了用场。我们的几位同学住在这城墙下,觉得很得意。环境好啊!护城河水清清,岸边垂柳摇摆,特别是那高大的城墙、别具特色的角楼,更让人赏心悦目。后来因为要维护故宫周边的环境,这些老房子拆除了,我们那几位同学的家也搬走了。听说搬家的时候,人们还真是难舍难分。他们留恋那环境,更舍不得那老城墙。(刘国昌)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