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资讯 > “全民摄影时代”新闻摄影命运几何

“全民摄影时代”新闻摄影命运几何

2014年08月02日 04:10:43 访问量:472

  【传媒聚焦】

  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以及高清视频截图的出现,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多方面挤压。不少摄影 记者对所从事的专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感到迷茫。图片的拍摄、技术质量的保障、基本技法和传播都大众化了,作为专门技能的摄影人人皆可为之,新闻摄影的“专业性”不就消失了吗?既然如此,还有必要开设新闻摄影专业吗?报社还需要专职新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吗?新闻摄影记者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为此,记者采访了几 位业界著名的摄影记者和专业人士,来听听他们对上述问题持何见解。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如今,摄影器材的数字化、小型化、平民化,使得人人都能拍摄、分享、点评照片。

  “全民摄影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尤其是被公众广泛关注的突发新闻事件时,新闻现场再也不愁没有影像记录了。网络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颠覆了大众传媒对于现场新闻照片的供求格局。高清摄像截图照片被广泛应用,也大幅度拓宽了传媒的供稿渠道,进而对静态摄影形成了巨大冲击。”在《工人日报》高级记者、摄影部主任于文国看来,传统概念里的摄影专业群体被迫“瘦身”已是不争的事实。

  “‘全民摄影时代’彻底打破了过去职业摄影记者因持有专业拍摄器材、拥有暗房冲洗设备而对新闻摄影的垄断,这是毫无疑问的。”于文国指出。

  他还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自己开始学摄影时,一个特大型国有企业才设一个专职摄影师的岗位。那时,把照片拍得清楚、曝光准确就是对摄影师很好 的褒奖。“如今已经今非昔比,当年的‘专业’标准已经变成了‘业余’水平,甚至过去那些能够拍出优秀作品的技法也变得毫无难度可言。”

  同时,受众对摄影作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前,我们拍什么照片,读者看什么照片,很难议论是非曲直,因为不懂。现在不一样了,你拍一张照片,如果有瑕疵,马上就有质疑。这些年,很多公共事件都是由照片引起的。这说明,大家实际上在用高标准去看你,使得水涨船高。”《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 原图片总监贺延光告诉记者。

  专职队伍正在萎缩

  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业集团因遭遇发展困境而率先解散摄影部,这在报业完全市场化的美国已有先例。

  2013年6月1日,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宣布取消摄影部,包括一位普利策奖得主在内的28位摄影记者失业。过了24小时,该报对记者们开始强制性的iPhone(苹果手机)摄影技巧培训。报社执行总编克雷格·纽曼表示,在未来数周内,将对编辑部所有员工进行培训,直到大家能够拍出需要的照片。

  “近几年,不少媒体运营的基本事实证明,编辑部在事件性新闻尤其是突发类新闻的报道中,对专职摄影记者的依赖度明显减弱,而且,趋势日趋明显。”于文国评价说。

  今年4月,编辑方针和市场定位独具特色的《竞报》因“长期亏损”宣布休刊。值得一提的是,该报曾高度重视新闻摄影和视觉传播。研究新闻摄影多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盛希贵对此专门发表文章《从竞报休刊看报刊新闻摄影的命运》,表达了对新闻摄影未来前景的担忧。在文中,盛希贵提出了报社不再需要专职摄影记者的几点理由:一是报纸对摄影图片的“专业化”要求本来就不高;二是专业化图片提供商的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三是手机摄影的普及和拍摄、发布图片的人群陡增带来了海量的图片可供媒体选择。

  盛希贵认为,从总体上看,国内专职摄影记者队伍正在萎缩。“一方面,专职摄影记者总体数量减少,曾经热闹一时的‘视觉中心’多只在都市类报纸出 现过,党报体系的摄影部一直在萎缩或者从未独立;另一方面则表现得更为突出,那就是能力强、水平高、具有影响力的一线知名摄影记者越来越少。此外,我国大部分报纸的生存状态离‘完全市场化’还有距离,摄影记者在报社中的处境依然尴尬。”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央主流媒体和省市级地方报社,活跃着一批视新闻摄影为生命和终身事业的干将,这些新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用自己的青春、热情、执着和努力为新闻摄影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现在,还在继续招聘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知名媒体只有少数几家,再加上老一代知名摄影人的退休,一些优秀的新闻摄影人才流向网络媒体、通讯社和商业图片机构,不少报社的摄影部门基本上后继乏人。”盛希贵感叹道。

  “转世再生”还有契机

  在这种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新闻摄影即将死亡”的悲叹也由来已久,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活画报》(Life)第一次停刊起,就有人这么说。尽管如此,不少业内人士仍认为,新闻摄影存在“转世再生”的契机。

  “有需要就会有生产和销售。”在盛希贵看来,只要还有视觉和视听结合的大众传播媒介,就需要有人用摄影手段来报道新闻;只要大众传媒行业还存在,就有必要培养新闻摄影专门人才——“而且,网络新媒体将给新闻摄影带来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过,他同时强调:“新闻摄影必须求变,才能延长生命或获得新生。此外,对于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有关部门需要加紧研究。”

  贺延光则认为,没有必要把互联网视频和手机摄影带来的压力想得过大,或许这个圈子人数在减少,但挑战只会让摄影记者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他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摄影界受到过很多次“惊吓”——电视出来,摄影要完了;互联网出来,摄影要完了;拍照手机出来,摄影更要完了……“但摄影不会完,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强调你的专业性。只有专业性突出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容易被别人替代。”

  于文国对此表示认同:“摄影记者必须有更高的专业水平,系统掌握生产静态照片的视觉规律和发表作品的传播规律,以寻求专业对于业余的不可替代性。这是时代在倒逼摄影记者走更加专业化的道路。”

  以《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贺延光摄)和《同心共筑中国梦》(于文国摄)等摄影作品为例,于文国指出,类似这些静态照片,不仅能够抓住受众眼球,让人看到第一层面的信息,还能传递出第二层面乃至第三层面的信息——这种带有“瞬间研读张力以及思想空间”的新闻照片,在新闻传播中恰恰是静态照片的优势。因此,“从事新闻摄影的专业群体应该秉持一种自信、理性、专业的态度,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崇高的职业理想、牢固的人文精神去面对事业发展的新 挑战”。(光明网记者 张 薇)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