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商城)
周昭怡(1912—1989),湖南长沙人。1932年考入湖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除短期任湖南省政府秘书科科员外,从事教育事业40余年,先后任湖南周南女子中学校长、长沙市第十四中学校长等职。在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当时叫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南省分会)成立的时候,被推举为主席。
最早的湖南书法家协会,较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南省分会,相信,知道这个名号的朋友,要么是对书法史有所了解,要么就是年龄偏大了,而作为第一任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的竟然是一位女性,她就是周昭怡,提到这个名号,恐怕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其实,她的作品很多,诸如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其中就有她的楷书作品,那里的匾额就是出自她之手,而且是楷书作品,内容是出自南宋理学家张栻之手,可见,对她书法的认可程度是多么高,尤其是她的楷书,颜骨柳韵,别样精彩。
她笔下的楷书,以颜字为骨,而且表现出颜真卿各个阶段的经典作品的优势,可见,在颜字上她的功夫是多么深,但是在字形上,似乎还有一点《张迁碑》的神韵,字里行间还透着钱南园的笔意,在颜体上,她涉猎广博,博采众长,点画安排十分紧凑,而且中宫紧收,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揖让非常到位,前后顾盼,首尾相连,很有范,不仅楷书精湛,而她的行书,也是非常精彩的,在全国第一届书法展中就斩获了大奖,是一位实力派大家。他笔下的行书,线条沉实,厚重,而且让人有一种老辣苍劲的感觉,这种感觉还非常强烈,结构上挺拔有力,让人一见倾心,书写起来很有节奏感,而且线条弹性十足。
本作品全诗56字,毛泽东写于1949年。这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全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饱含哲理,叙事与议论结合紧密,活用典故。全诗前四句着重于叙事,后四句主要是议论。周昭怡用书法重现了解放军解放南京战役的宏伟场面。进一步赞颂了南京解放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颈联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诗人以昔日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典故为教训,不能像项羽那样,不能放松警惕,要善始善终。
传承华夏文明
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责编:朋天岳
监制:魏良鹏
中文宣服务热线
400-002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