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自然文学:探荒野之美 寻心之本源

自然文学:探荒野之美 寻心之本源

2017年02月17日 10:20:50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访问量:202 作者:张晶晶

 

■本报记者 张晶晶

“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这段摘自《瓦尔登湖》的经典段落,被许多人写在自己的摘抄本里、网络签名中。这本自然文学的代表作品究竟有多受人喜爱呢?它不仅长期占据中外经典畅销排行榜,单中文译本便有四十多种,甚至有人购齐了这四十多种中文译本,逐一比较优劣……

自然文学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城市化程度越高,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越甚。怀旧是永远的流行,回不去的自然,是每个人心口那朵绽放的红玫瑰。

何为自然文学

《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沙郡年记》,是国内读者相对熟悉的自然文学代表作品。自然文学四个字,看似不难理解,但真的要去定义却似乎又十分棘手。首都经贸大学教授程虹,是国内系统从事自然文学研究的代表学者,曾出版多本自然文学译著及研究专著。在《寻归荒野》一书中,她基于美国文学的状况,曾对自然文学作出如下定义: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然文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核心词是“自然”,以自然为主要表现对象,着重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都可以归为自然文学,所涉题材广泛,如风景、动物、季节气候等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灾难及其影响等等。

相较于自然文学这个概念,近年来环境文学或生态文学更为流行。陈红认为,自然文学和环境、生态文学之间存在交叉,但也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与文化是对立关系,传统自然文学重在表现不受人类文化影响的所谓纯粹的自然。但目前地球上几乎可以说没有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甚,所以说自然文学发展到今天,很多已经进入生态文学的范畴,这中间存在重叠的部分,但也有本质的不同。比如一些以垃圾问题为主题的作品,就不能归入到自然文学的范畴。”

陈红认为:“交叉性也可以看做自然文学的一个特点”,她举例说,刘震云的《1942》,既是一部表现自然灾难的作品,同时也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很少有纯粹的自然文学,诗歌或散文相对而言要‘纯粹’些;小说中自然主题常常只是众多主题之一;毕竟自然与人相互影响,自然与文化密不可分。”

其次是自然的象征性。“文学作品中的自然除了它自身的物质意义以外,还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如《狼图腾》中的狼,是生态系统的一环,但其狼性却不仅仅局限于生物本体的范畴。”

科普作家金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则着重强调了自然文学的真实性。他提出,要从事自然文学创作,作者必须“亲历现场、亲身经历、亲眼观察”,取得第一手资料,而这正是自然文学的价值所在。

因为失去,所以想念

翻看网友喜欢《瓦尔登湖》的理由,大多在于其描绘的美好风景以及注重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思考与共鸣。

谈及自然文学受大众所喜欢的理由,金涛提出,从人的本性来讲,人们天生对于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情,对山川草木鸟兽鱼虫有着天生的喜爱与眷恋。“因此对自然文学很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这是天性,如同儿女对母亲的依恋、游子对故乡的深情,因为大自然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地球人的故乡。”

“希望像只鸟儿,栖在心灵的枝头。”出自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在阅读研究了诸多自然文学作家的作品之后,程虹用这两句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自然在她眼中不仅仅是实体的自然,也是自然的心境,或心境中的自然。

关注田园诗歌的陈红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试着对此作答。她告诉记者,以西方田园诗为例,它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经历两千多年,一直持续到今。最初以意大利西西里等地农村为背景的“田园小诗”出现在希腊大规模城市化的时期,而维吉尔《牧歌》的创作过程也伴随着不断向农村推进的罗马文明进程。“因此英国学者格雷格·加勒德提出,田园传统从一开始就被两大对立关系所纠缠,即城镇与乡村在空间纬度上的对立,以及过去与现在在时间纬度上的对立。从读者的角度来讲,以纯朴乡村生活为表现对象的田园诗歌呼应了彼时人们对传统田园生活的怀旧心态,因此只要城乡对立存在,只要社会变化不停歇,这种心态就在;相应的,田园文学就不失其魅力。”

因为失去,所以想念。因为难以企及不曾被破坏的大自然,所以在自然文学中寻找慰藉。

金涛也作出了类似解释:“自然文学在今天之所以受到青睐,还在于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愚蠢,以及急功近利不计后果的开发,严重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当人类失去了美好的大自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森林草原、湖泊河流,也不见鸟语花香之后,痛定思痛,不禁又悔不当初,于是追捧自然文学成为心灵的一种补偿,这虽然仅限于人群中的少数人,也是可喜的现象。”

陈红告诉记者,在自然文学发展历史较为长久的英美两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中很多在作品之外也是坚定的环保实践者。他们不局限于在作品中描绘自己所珍爱的大自然,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为保护这样的自然不断奔走。

不可错过的自然文学

虽然谈到自然文学,读者们大多能想到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以英美为主,但追溯中国自然文学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脉络。“中国的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有大量的优美诗章讴歌大自然,抒发人与自然的深厚感情,并且诞生了以山水诗为特色的瑰丽华章。在世界文学史上,这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作品几千年来陶冶了中国人的情操,抒发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崇拜、热爱、友善、亲近的感情,铸造了民族的精神归宿,意义非同寻常。此后,随着散文的发展,文学中的山水游记和小品,更是细腻地刻画了大自然的壮美,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震撼。”金涛分析说。

陈红在采访中同样提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人物陶渊明。对于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她向记者推荐了藏族作家阿来的自然文学三部曲“山珍三部”和诗人杨键创作的诗歌,感慨于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及坚定力量。同时指出,以乡村为题材的当代中外自然文学普遍表现出明确的生态意识,但“横向比较的话,在数量上显然不如英美,也不像英美作家那样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意愿和行动力。”

陈红提出,中外自然文学其实都面临相同的窘境——自然文学被当作是“只有活在旧日时光里的老人家才乐意聆听的陈词滥调”,也就是说人们普遍认为传统的自然文学与时代严重脱节。很多创作者已经开始践行突破这一窘境的方法,将自然主题与生态关注相结合,也可以说让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相衔接,《寂静的春天》即为范例。

梭罗的《瓦尔登湖》曾对一代美国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回归乡野,放弃物欲、简朴生活,这是越来越多现代人的内心呐喊,更是热爱自然文学的众多读者的共同心愿。陈红提示说,不妨从身边环境的细致观察开始,更不要把回归自然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


 

《中国科学报》 (2017-02-17 第5版 文化)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