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步 为人民抒怀
——“时代楷模”阎肃艺术成就研讨会发言摘登
日前,由总政宣传部和空军政治部联合举办的“一片丹心向阳开”——“时代楷模” 阎肃艺术成就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文艺界的10名军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评论家,从“诗词大家”“戏剧大家”“艺术大家”等角度,对阎肃同志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宣部、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及空军有关领导、空军文艺创演人员代表等11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大力宣传和深入研究阎 肃同志的艺术成就、艺德人品,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精神文化力量,具有重要意义。现摘登研讨会发言,以飨读者。
淳厚的香味,直传到天涯
著名歌唱家、戏曲表演艺术家 李谷一
阎老是一位可敬可爱、朝气蓬勃、充满正能量的艺术界老前辈,他是我们艺术界的骄傲,是时代的骄傲,是为新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词作大家。 他写的《江姐》,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特别大,让我们明白人活着要为党、为国、为民多作贡献,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阎老活到老、写到老,勤奋实践、笔耕不辍,除了歌剧外,还写了近千首歌词,这些作品都传递着正能量和时代精神,渗透着他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情怀,渗透着他对生活细微入心的观察和体悟。
李谷一
20世纪90年代初,我很荣幸与阎肃老师合作了《前门情思大碗茶》《缘分》《朋友》《请你留下来》《四合院》等歌曲。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这些作品为我的歌唱提供了新的实践。在中国声乐里出现一种新的表现手法,我把它称为戏歌。阎老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给年轻一代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他思想敏锐,出口成章。我与阎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他从不耍大牌、摆架子,平易近人,从不搞特殊化,始终维护部队和老艺术家形象,值得我们和年轻一代向他好好学 习。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活动中,他讲原则,也有情感。他认认真真听每个歌手演唱,选手唱好了他高兴,唱差了他会感到遗憾。总决赛半个月时 间,他每天都坐两个多小时,任劳任怨,从不说累,公平公正执行评委工作,还不断给赛事组委会出主意,为培养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付出心血。
用赤子情怀拥抱人生舞台
国家京剧院院长、著名导演 张凯华
阎老于20世纪70年代初借调进国家京剧院,在剧院工作近六年,他为中国京剧和国家京剧院创作了好几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京剧作品。
张凯华
阎老刚来剧院,首先是参加《红色娘子军》的创作。他与全剧组的同志同吃、同住,整天“泡”在一起,研究剧本,打磨剧目。阎老的儿子阎宇跟我说, 他曾去军艺大院给阎老送东西,因为除了周末,阎老平时都因为创作工作不能回家!1976年,阎老回到空政,但他的心依然关注京剧艺术。1977年,我院邀请阎老与吕瑞明联袂执笔编剧《红灯照》。1979年该剧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得演出创作一等奖。
2001年,为迎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国家京剧院第三次请阎老挂帅,由他亲自执笔将歌剧《江姐》改编为同名京剧。依然是动人心弦的 “红梅赞”,依然是感人至深的“春蚕谣”,韵辙、平仄、句式却又都是地地道道的京剧样式。这部剧作是以程派来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现代戏的成功之作。
2014年,我邀请阎老将他的歌剧《党的女儿》移植改编为京剧,阎老欣然答应。现该剧被立为我院2016年重点新创剧目。阎老还就《党的女儿》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创作方法、改编成京剧的建议及剧本结构等等各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很好的建议。
特别是2009年,在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中,我们再次合作。阎老领衔文学部主任,这次创作一如阎老自己形容的那样:“一路发烧般走过来,始终热度不减,精度不减,大任在肩,不辱使命。”我再次亲身感受到了阎老对党、对国家的肝胆赤诚以及他对艺术、对创作的热望与坦诚。
有三种学问的大家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著名词作家 宋小明
阎肃同志以前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的副主席,后来也是荣誉主席,我在学会和他接触很多。我觉得阎公的学问是非常突出的。
宋小明
第一是他的家学。阎公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经常带他去泡书场,听戏院,听唱片。书场说的是中国的历史,戏院说的就是真善美,唱片除了一些相声和戏曲,还有很多时代曲,就是我们今天的流行音乐。阎公青少年时代受到很多戏曲音乐和古典文化历史的熏陶。
第二是他的校园学问。阎公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重庆上的大学,学的是中文,文学功底扎实。一次我和他谈到创作的问题,我觉得对仗要比排比好。阎公说对。对仗信息量大,排比往往是在一个层次上说。我认为对仗包括正对、反对,结果阎公说还有一个无形对。我说什么叫无形对,他说我们那时候有个对比,叫 “桃李争春日”,你怎么对?可以正对、反对,人家对的好的叫“荷兰比利时”。用两个国家给对,仔细一想非常有意思。
第三是他的社会学问。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一名学子变成一名军人,他刚来部队的时候干过很多工作,吹拉弹唱,照相、布置会场等,从最基层做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前30年,他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主要是歌剧和京剧。改革开放之后,他进入歌曲创作,创作了很多精品。从他歌剧的创作来讲,我认为, 阎公在唱本创作上的能力非常高。我们今天往往只讲剧本,不讲唱本。我们今天再看歌剧《江姐》中江姐的唱段,双枪老太婆的唱段,华为的唱段,都是非常经典 的。今天我们有这么多歌剧、歌舞剧、音乐剧,真正在唱本上下功夫的有几个?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用歌唱和赞美的方式爱党爱国
总政话剧团团长、著名编剧 王宏
我是看着阎老的《江姐》,听着阎老的《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等长大的一代人。阎肃老师曾说过:“我这一生是在用一种歌唱和赞美的方式来爱党爱国。”这是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对党和祖国的铿锵誓言。
王宏
我和阎肃老师的相识和共事,源于我参加的二十多次全军“双拥”和“老干部”晚会,这些晚会都是阎肃老师担任策划或文学统筹、艺术指导。在我们军队的小品创作圈里,阎老是最受我们欢迎的观众,每次看我们的小品,阎老总是带头哈哈大笑,有时那些不是“包袱”的语言或桥段,也会让他大笑,从而带动和感 染周围的人。其实,老爷子对作品的要求是极其严苛的。
阎肃老师对我们的帮助与关爱,还体现在对总政话剧团的话剧创作上。从近年来我团创作的话剧《黄土谣》《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到《生命档案》 《兵者·国之大事》,无不倾注了阎老的心血与智慧。就拿《兵者·国之大事》来说,该剧至今已经演出了107场,获得了军内外一致好评。许多人不知道,这里 面有着阎老的贡献。大家看到的现在这版《兵者》之前还有一个版本,我们在那一版中设置了家庭和爱情两条线,当时已经演出多场,反响也不错。但我们总感觉有 些缺陷和不足,正是阎老在许多人赞扬的情况下提出了“减掉剧中爱情线、家庭线,让主题更加聚焦”的意见,使这部作品柳暗花明。虽然阎老的意见让我们创作团队增添了数十天的煎熬与磨难,但当《兵者》荣获大奖,受到观众赞扬的那一刻,我们无不被阎老的睿智所折服。
信、惜、勤、敏
二炮政治部文工团原团长、著名词作家 屈塬
我想用几个字来表述阎老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这就是:信、惜、勤、敏。
屈塬
一是信。阎老的信,体现在对使命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和对规则的操守。20多年间,与阎老一起参加活动的次数难以计数,他从来没有迟到过。多年来,在阎老担任重要晚会的总策划或艺术顾问时,他总能在领会意图、把握主题、确定风格等诸多重点环节做出精到的判断。面对新的任务,他永不轻慢,态度之认真恭谨,像小学生初次面对描红作业。
二是惜。艺术上严要求,生活上不讲究,是阎老一贯的风格。他熟悉所有的曲牌、词牌,却不了解奢华的品牌。脱下戎装,一身布衣,他就是一个诙谐风趣的老大爷。阎老惜墨如金,也惜时如金。在我的印象里,他的时间除了学习、思考和创作外,都交给了组织的各项任务和各类社会文化项目,交给了大量的公益活 动。
三是勤。阎老是专家,也是杂家。如果将人比作电脑的话,那么阎老的系统不断在升级,阎老的版本经常会更新。大量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汇集在阎老那里,化作丰厚的创作营养,提炼出高品质的精神产品。他的作品有兵味、接地气,生动鲜活,历久弥新,充满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四是敏。阎老因为敏锐而灵动。阎老的众多作品广为传唱,家喻户晓。写《雾里看花》时,他已经60多岁。他以现代感极强的手法,用充满流行元素的文笔,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命题,写得洋洋洒洒,真真切切。这首别致的佳作,标志着阎老的歌词艺术到达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首歌至今听来,仍然让人感叹,引人深思。
爱国激情,犹如黄河奔腾
中国电视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导演 邓在军
阎肃老师是一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优秀作家。他文化功力、艺术底蕴深厚,才思敏捷,并且特别勤奋。他对工作高度负责,是敬业的典范。他对同志谦和可亲,没有架子,什么时候都热情洋溢。遇事有请必到,有困难会尽力帮你解决。这些优秀品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难能可贵。
邓在军
常言说,作品是作者心灵的表达、灵魂的镜子。从阎肃老师众多优秀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深厚的艺术造诣。1989年国庆四十周年晚会,我担任总导演,主撰稿是阎肃。对这届国庆晚会取什么名字?我和阎肃老师商量后,共同定义为“我爱您,中国!”为了集中精力创作,我把阎肃老师“关在”国务院二招两个多月。这次晚会,他除了参与总体构思和台本创作,还写了两首感人心魄的歌曲:一首是《中国人》,另一首是《风雨同舟》。今天,当我们回顾人们当时的复杂心态,体味这两首词的思想内涵,能够感受到阎肃老师的爱国激情,犹如奔腾的黄河之水、喷发中的火山,通过美妙的艺术之笔,淋漓尽致地表达 了出来。
在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和110周年时,我请阎肃老师分别为电视艺术片《百年恩来》和《你是这样的人》文艺晚会创作歌曲和担任艺术顾问。主题歌《妙手》,写出了周总理领导我党隐蔽战线斗争的光辉业绩和大智大勇。另一首《肝胆照千秋》,用鹰的机智、刚猛和鸽子的平和、温馨,生动而又深刻地写出 周总理的超凡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良师益友 定海神针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导演 陈维亚
阎肃老师是策划创意的大师。我有幸跟阎肃老师共同创作过许多大型晚会,最近一次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 《胜利与和平》。从确定晚会主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到确立晚会结构,阎肃老师自始至终和我们在一起。有时遇到困难,我们想打退堂 鼓,阎肃老师就说,“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在选择作品时,如果我们没想法,他就用浑厚的男中音唱起一首首歌曲,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整个创意过程中,阎肃老师始终用生命、用激情在歌唱、在呐喊,在推动我们一步步往前走。编排舞蹈《铁血雄师》时,阎肃老师提出:八路军战士亲手炸掉碉堡后, 如何还能够站在顶端高举旗帜?我们觉得没法实现,阎老提议用象征性的方法表现出来。在阎老的启发下,我们为这个情节专门设计了一个特殊摇臂平台,实现了这个创意。
陈维亚
阎肃老师是军旅舞台上的英勇斗士。从晚会的策划创意到紧张的排练,再到演出,阎肃老师始终冲在一线,他用自己的激情鼓励每位创演人员。有一次深夜排练结束,我问阎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他说了一句让我永远记住的话:“艺术以打动人为最重要。你的任务就是用艺术形象来打动人。”我对阎肃老师有着由衷的敬意,我觉得他是我的定海神针。
徜徉在艺术世界里的智慧老人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著名作曲家 王祖皆
阎肃老师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歌曲、京剧、舞剧、晚会策划等艺术领域,但是他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我认为还是在歌剧创作上。
王祖皆
歌剧艺术是一门复杂的舞台综合艺术,在国外有人把它喻为人类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它是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难就难在创作者必须同时具有戏剧和音乐两方面的深厚学养。
早在1964年,由阎肃老师编剧的七场歌剧《江姐》就名震全国。剧中主题歌《红梅赞》以及《绣红旗》在首演后不久,即在广大群众中迅速流传,成为尽人皆知的抒情唱段,而《巴山蜀水要解放》《革命到底志如钢》《五洲人民齐欢笑》《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大段成套唱腔,更为许多民族唱法歌唱家所钟爱,也是中央和地方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材的必备曲目。
1991年,我们在创作歌剧《党的女儿》时,时间紧、任务重,总政调集了全军的优秀创作力量,用流水作业的方式来突击创作,集体攻关,阎肃老师担任执笔编剧。阎肃老师用饱满的政治热情,18天竟然完成了六场歌剧的全部创作任务。
记得有关领导第一次来审看时,由于来不及完成全剧的排练,只演一、四、六三场戏,二、三、五场戏演员只唱不演,全部由阎肃老师一人说戏。他声音洪亮、风趣幽默,听他说戏是一种艺术享受。所有细节他都已烂熟于心。每排出一场戏,他总要亲自来看,只要经他一看,音乐和戏剧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一目了然, 有了修改的方向。1992年,《党的女儿》荣获全国第二届文华大奖、文华编剧奖等奖项,至今已演出600多场,创造了新时期中国原创歌剧演出之最,取得了 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0年,在中国歌剧研究会和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中国歌剧艺术成就大典中,阎肃老师荣获了编剧终身成就最高荣誉,2011年阎肃老师荣获了中国音乐金钟奖的终身成就奖。
一片丹心开词风
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原团长、著名词作家 王晓岭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高峰是《诗经》和唐诗宋词,当今词家的学习借鉴往往以此为重,目前流行的新古典主义中国风的歌词也是如此。可是阎肃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襟怀,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向前超越了一步,把目光投向了元曲。元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开端,除了内容叙事的情节性,在语言构成上也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和唐诗五言、七言句式,比宋词的长短句少了束缚,多了舒展,叙述方式更为口语化,阎肃的歌词深得此中三昧,因此形成了开放式的大格局。
王晓岭
《故乡是北京》是阎肃京味歌词的代表作之一。歌词中北京的风光名胜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行云流水,似大珠小珠落玉盘,那“甜丝丝、脆生生”的形容,使人们不由得想起大戏曲家关汉卿的名句。同样是京味歌曲的《北京的桥》,把北京古往今来的各种桥梁从容道来,次第铺陈,俨然一幅京华的《清明上河图》。在京味歌曲《唱脸谱》中,他把元曲的风韵发挥到极致,歌词运笔长短相间,泼墨五彩斑斓,行腔抑扬顿挫,将京剧艺术的魅力展现得畅快淋漓。
如果把这些仅仅理解为歌词的修辞技巧,那还是表层的认识。阎肃的歌词之所以有这种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是因为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命题立意高屋建瓴,胸中波澜笔下有神,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是构成他生命交响的主旋律。
阎肃的词风引领着时代的风尚,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难以计数的精品力作,更是一片丹心向阳开的热血赤诚。
亦师亦友的老前辈
空政文工团创作室原创作员、著名作曲家 姚明
1985年,我调入空政文工团,可是,作为一名专业创作员,我却一直为没有写出像样的作品而苦恼。转眼到了80年代末,我去中国唱片社,录制一盘用京剧曲牌创编的器乐曲录音带,一位音乐编辑对我说,“看来你很懂戏曲,又是专业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你何不用京剧的元素创作一首现代歌曲啊?”一句话指点迷津。
姚明
我马上找到阎肃先生,请他写一首反映北京的歌词,他当时提出异议,认为歌颂北京的歌曲太多,恐怕写不过人家。我说,咱们只写北京的人文,我用京剧元素唱北京,起码这是准确的,又是新鲜的。阎肃听后当即表示同意,欣然命笔。第二天,他便拿着写好的歌词找到我。阎肃先生有一个特点,他很会用他的歌词 作品感染作曲者,他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富有感情地朗诵起来,“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我拿走歌词,很快将曲子写出来,给他哼唱,阎肃当时一拍大腿,“火啦!”我说,“嗨,火啥火呀,还不一定咋样?”后来经李谷一演唱,果然流传至今。
俗话说,有一便有二。我又找到阎肃,我说能不能再写一首反映北京的歌词,用北京的曲艺说唱元素来写,以前还没有这种风格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 茶》就诞生了。我对于阎肃的歌词是很挑剔的,尤其是写这种所谓的戏歌,由于曲调旋律的需要,我对歌词中的平仄,常提出苛刻的要求。他都一一接受,并且做得非常好,可见他的古典诗词底蕴之深厚。
通过跟阎肃先生长期合作与接触,我感觉他是个博学强记的老头。他读过很多书,尤其是古典文学,并且知道很多事,这是他的博学。有些古典诗词,他能倒背如流,这是他的强记。
(文字整理:郭超 张力 摄影: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