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日坛公园西北角,一位回族英雄长眠。他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党员——马骏。1927年,他奉命恢复北京党组织,后遭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6月1日,马骏烈士墓及纪念馆经过全面保护修缮提升后,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月琴、大衣、手稿、照片……馆内展出了马骏各时期的实物照片150余件,多层面地反映了他短暂却壮阔的一生。
短短数日,每天平均有约3500人来此参观,在一件件珍贵照片、展品中回望历史,感受马骏烈士的初心使命。
潇洒少年,为革命蓄须明志
1895年10月,马骏出生在吉林省宁安县(今黑龙江省宁安市)的一个回族家庭。他的父亲马喜贵曾兴办清真两级学校并经营“元和盛”烧锅和“增兴福”面粉厂,精明能干且思想开明,为儿子走上革命道路提供了很多帮助,后亦因营救进步学生而被害。
马骏在1915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在那里和周恩来结为密友。两人后来又一同考上了新创办的南开大学文科。
少年马骏勇敢热情,擅长打篮球,热爱写诗、演讲,还会弹月琴。纪念馆中展出的《南开同学录》,其中就有对马骏的评语:“君性慷慨磊落,口才便捷。”
“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仅罢市一天就复市了,马骏前去交涉时遭商人讥讽。“鄙人虽无财产牺牲,然尚有生命热血,可流于诸君面前……”马骏慷慨发言,以头撞立柱,血溅商会。天津商界深受震撼,第二次宣布罢市。
纪念馆中陈列着多张马骏少年时代的留影,参观者的感叹不绝于耳:“真是个帅小伙儿”“剑眉星目的少年郎”……但1920年之后的照片中,这个清俊的年轻人却留起了胡子。
蓄须以明志。1919年9月,马骏同周恩来、刘清扬等进步青年共同发起成立了进步社团——觉悟社。次年1月,马骏等因领导学生运动被捕,7月获释。他在监狱中留起胡须,表明革命到底的志向。也是在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而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返回祖国,受命恢复北京党组织
受党的委派,马骏在家乡的白山黑水之间开展地下工作,为东北地区党的活动培养了大批青年骨干。
1925年秋,莫斯科创办了培训中国革命者的中山大学。李大钊驰函派马骏赴苏联学习。10月间,马骏同全体留苏人员一道启程,于11月下旬到达莫斯科。
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马骏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并与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和托洛茨基分子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捍卫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中,显露出了卓越的政治和组织才干。因此,1926年9月中山大学学生公社改选时,他被选为公社书记。
苏联解体后,从前保密的档案也开放了。马骏的孙女马丽颖曾在前些年亲赴俄罗斯,带回了爷爷学习时留下的部分档案资料,并在纪念馆中展出。
1927年4月,中共北方区领导人李大钊等20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惨遭杀害,北京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当年夏天,马骏奉调秘密回国,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受命恢复北京党组织工作。纪念馆中的一张图片,是马骏途经上海时,往东北家中寄给孩子的两个围嘴——为了保密,他只能用这种方式告知家人自己回国的消息。
返京后,马骏迅速把北京的党组织恢复了起来,重新开展工作。1927年12月初,正当马骏全力以赴开展工作时,遭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拒绝营救,一个苹果却深藏眷恋
被捕后,夫人杨秀蓉从宁安老家赶来,希望营救马骏。在一次探监时,马骏表露出了拒绝营救的意愿,他对杨秀蓉说:“不许在外面拿钱赎我!”
纪念馆中,有一张照片令人肃然起敬。里面的马骏身着长衫,微侧着身,目视远方。照片并不清晰,但仍能感受到他的坚毅和从容,并无一丝胆怯。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是马骏被捕后在法庭上的留影。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马骏至死都没有泄露党的半点机密,1928年2月15日,被奉系军阀杀害。
纪念馆外的电子屏上,播放着有关马骏的电影《青春之骏》。电影片头出现了一个红苹果,这又是为什么呢?
“马骏烈士生前非常爱吃苹果。据他的家属回忆,就连与夫人第一次约会时,他也随身带着苹果。”日坛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马骏就义后葬在朝阳门外南下坡清真寺旁的回民公墓,当时人们在其衣兜里发现了一个苹果。据推断,这应该是夫人探监时带给他的,“他是带着对家人的眷恋上路的!”
马骏下葬后,杨秀蓉在墓碑周围种下了五棵松树和一棵苹果树。1951年,遵周恩来总理指示,北京市政府为马骏烈士举行公祭仪式,并重修烈士墓。1987年再次重修,墓碑镌刻着邓颖超题写的“回族烈士马骏之墓”八个大字。
每到清明,芳草地国际学校(民族校区)的孩子们都会来到马骏烈士墓,追思历史,缅怀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