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将信将疑的样子,他竟哼唱了起来:“一身正气敢闯万里征途,两袖清风我把心灵守护。不变的信仰是旗帜飞舞,为人民服务是心灵归宿。”旋律激 昂,的确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小青年说,海外学习生活辛苦孤独,特别需要精神上的振奋与共鸣。大家觉得这首歌旋律轻快,歌词朴实,便传唱了起来。临了,他重 重地补充了一句:“信仰如果缺失,人生就会迷失,我们这些海外学子,感触太深了。”
信仰如果缺失,人生就会迷失。这句话,说得真好。
信仰,对当下不少青年来说,是个有些“高大上”的词,有人说它太高,有人说它太老,它被置于高台之上,被留在书本里边,人们敬而远之,远而忘之。信仰,变得陌生。
也有一些青年说,生活就是午后阳光小清新,轻松惬意很美好,何必那么苦那么累那么伟大,我的生命里承受不了那么多沉重。信仰,变得轻飘。
更多青年说,票子、房子、车子就是信仰的“三位一体”。走终南径、攀青云梯,名利缠身、一路狂奔。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失意时,秋天漠漠向黄昏。信仰,变得现实。
有人辩解,社会“病”了,干嘛让青年吃“药”?的确,功利化之风劲吹,浮躁气息蔓延,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与崇高,不得不面对世俗蜂拥而至的解构和 侵袭。况且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多元与快速是两大关键词。多元,意味着价值取向活跃多变;快速,意味着思想观念更新加速。于是,人们在“快”与“活”中远离 了初心,淡忘了信仰。
代际更替,时光疾行。时代之快,难免让人茫然无措,又怎可一味苛责青年?但普遍存在不能成为青年逃避信仰的借口,作为社会中最有朝气、生气的群体,应该有引领风尚的担当。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浴血,到五四火炬高高擎起,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每前进一步,都有来自青年的力量,很多时候,他们还是无可辩驳的主角,他们高擎起信仰的旗帜,成为整个民族的开路先锋。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狱中的方志敏,为自己的信仰画像。一个光明的中国,就是信仰。而这种信仰,无远弗届、无坚不摧。 一位访问过延安的美国人约翰·科林回忆:“我被共产党人为目标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人们在空气中可以嗅到这种气息。”这气息就是信仰,这信仰的光辉,不会泯 灭,反而会在时光长河的洗刷下历久弥新。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当代青年不再面临血与火的直接考验,却经受着更多物质上的诱惑、精神上的迷宫。越是这时候,越需要将信仰扛在肩上,让它定位自己的精神坐标,指引人生的行进方向,在新的时代奠基属于自己的荣光。(杨暄)
【编辑: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