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人物 > 他倒在了东莞社会工作第一线

他倒在了东莞社会工作第一线

2014年06月16日 01:10:43 来源:东莞时间网  访问量:1037

  中国“十大社工人物”徐祥龄病逝

  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创办人徐祥龄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3岁

  东莞时间网讯(东莞日报记者 游峰 吕晓敢)中国“十大社工人物”、香港外展社工之父、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创办人徐祥龄先生,因脑动脉破裂于昨日下午4时10分在横沥医院安然逝世,享年83岁。

  在倒下前,徐祥龄还在从事自己后半生一直坚持的事业——服务社会。徐祥龄是一位乒乓球爱好者,6月14日晚上有一场友谊赛,他担任记分员。当晚10时20分左右,他不幸倒在了比赛现场。

  据一位社工回忆,比赛中,徐祥龄老人坐在裁判席有条不紊地翻动记分牌,突然倒下后再也没有起来。众人赶忙将他送到横沥医院,医生们努力抢救了近18个小时后宣告不治。

  徐祥龄先生留下了遗孀谭翠莲女士和一个女儿。他女儿得知消息后,前天连夜从香港赶到横沥,并在病床边陪伴父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昨晚,记者接到徐祥龄先生讣闻。讣闻称:“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在徐先生的带领下,社工服务已茁壮成长,中心一切服务将如常运作。中心同工们将秉承徐先生的社工精神,把社会工作作为终生事业,为社会和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服务。”

社工徐祥龄经常到学校和学生交流做游戏。(记者 郑家雄 摄)

  事实上,每一个认识徐祥龄的人,都非常喜欢他。一头白发、干净整洁的着装、永远挂在脸上的笑容,已经深深印在人们的心里。

  “我很悲伤,这样的事情竟会发生在一个这么好的老人身上。他之前身体一直非常健康,经常打乒乓球,我们年轻人都打不过他。”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社工邓增平说。

  东莞市民政局高度评价徐老先生对东莞社会工作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称其是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位旗帜性和标杆性的社工人物,是爱国爱民的优秀港人,他以其专业经验和技能,为新莞人及其子女服务,在东莞社会工作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东莞的社会工作、和谐社会的构建付出了全部的心力,并提供了宝贵的社会经验。

社工徐祥龄经常到学校和学生交流做游戏。(记者 郑家雄 摄)

  延伸阅读

  徐祥龄:毫无保留关爱新莞人

  徐祥龄1931年生于香港,曾在香港做过数十年的专职社工,是香港第一个研究并实践“外展社工”的先行者,有“外展社工之父”之称。因社会工作 成绩杰出,1994年,徐祥龄获得英女皇颁授荣誉勋章;2005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长青义工奖;2009年获得香港第三届杰出义工奖、香港第四届爱心奖、东莞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奖;2010年获得中国社会工作年度十大人物。

  创办新莞人服务中心

  2004年,徐祥龄和妻子谭翠莲用自己的退休金在横沥创建了全国首家非营利性民办外来工社区服务中心——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中心起步时备受新莞人质疑、人气惨淡,后来因为经费困难,徐祥龄不得不动用退休金,但是,接踵而至的质疑、挫折、打击,却始终没有让徐祥龄动摇。

  徐祥龄的努力和坚持,换来的是中心日渐受新莞人欢迎,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中心的人气越来越旺,名气越来越大,会员已超过3000名,超过10万人次获得服务,媒体开始关注中心,政府也开始支持它。

  1000多名新莞人子女获教育资助

  从关注新莞人出发,徐祥龄又开始关注新莞人子女的教育问题。看到那些新莞人子女放学后无处可去,也没人给他们辅导作业,隔坑中心又多了一项功能:为新莞人子女补习功课,课余提供德育、心理辅导等。

  这项免费的服务得到了很多新莞人的欢迎。来中心玩、做功课的新莞人子女越来越多。目前,中心已经在新莞人聚集的石涌等地开设多个新莞人服务中心,成为留守儿童的乐园。徐祥龄夫妇和孩子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徐祥龄“徐先生”,叫谭翠莲“徐太”。

  在公益的路上,徐祥龄越走越远。一次偶然的机会,徐祥龄发现,很多家庭贫困的新莞人子女连读书都很困难,夫妻俩又义不容辞地做起了助学。他们四 处找企业家认捐,实在不行就动用退休金自掏腰包也要帮助孩子重返校园。因为需要筹款,徐祥龄经常回香港,在香港众多爱心人士和组织的支持下,目前已有1000多名新莞人子女获得教育资助。

  东莞社会工作第一品牌

  2010年,是徐祥龄的丰收年,他先后获评第一届中国十大社工人物、香港第一届优秀社工、香港理工大学杰出校友等称号,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也荣获2010年全国先进社区服务中心奖。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隔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成为东莞首屈一指的社工品牌,不仅得到了新莞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市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市政府每年拿出数百万元购买社工岗位设在该中心。 (记者 游峰)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