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份报纸与一个大国的30年

一份报纸与一个大国的30年

2015年05月21日 05:50:3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 访问量:394

  1985年7月,本报创刊庆祝大会举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号

  30年后,王咏赋依旧记得5号楼里,那些不眠的夜晚,也常常想起老谭。

  现在他的办公室搬到了19号楼,开窗鸟鸣四起,抬眼几棵大树。30年来,他生活在红庙一带,没离开过“金台西路2号”这个院子,自己也从“小王”成了“红庙老王”,而“老谭”自然成了“谭老”。

  谭老,《人民日报海外版》首任总编辑谭文瑞,于去年7月在北戴河度假时摔伤,不久去世,享年92岁。他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是共和国新闻界泰斗级人物。

  人民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张德修说,一代代总编辑,一代代海外版人的努力,让这份报纸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探索、成长与辉煌。海外版的影响力和这个国家,和它所在的人民日报社一起,30年来不断壮大。

  5号楼的灯光

  人民日报社是个大院,5号楼在西北角,19号楼位于东南角,两者之间步行要走10分钟。而《人民日报海外版》从1985年在5号楼创刊到1992年搬到19号楼,中间有7年时间。

  1977年,在中国东北的辽宁沈阳,有个19岁青年,喜悦地参加了“文革”后首次高考。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感到国家的命运和方向在变,并由衷感到一切都充满希望。

   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来考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这个青年叫王咏赋。1984年底研究生毕业进入人民日报社,他和研究生同学中不少人,连同报社 一些部门的骨干,迎来一个重要任务——在原有《人民日报》的基础上,创办一份供海外读者阅读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要求1985年创刊。

  当时,距离冷战结束还有6年,而中国改革开放已搞了六七年。刚刚过去的1984年,神枪手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摘了奥运首金;沿海14个城市扩大对外开放;在内地的河北正定县,时任县委书记习近平,正带领全县人民进行各种创新和改革。当时的中国,四处喷薄着一股子精气神,让人兴奋。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充满期待,离报纸创刊还有3个多月,他就在3月份欣然题词:“向海外朋友问好!”

  1978年、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日、访美。邓小平知道,时代潮流已变,不再是战争与革命,而是和平与发展,他也看到了西方的发达与中国的落后,中国要向西方学习,吸引外资,引进外脑。

  另外,邓小平也感知了海外华侨华人渴望参与到祖国建设中来的热情,他们或正在拼搏,或已富甲一方,思乡之情、报乡之志日益滋长,他们想听到祖国的声音,看到方块的文字。他们把“想家”印到T恤衫上。

  这样,自7月1日一出生,《人民日报海外版》就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肩负起沟通国内外,联络华侨华人的“国家任务”。

  作为首任总编辑,谭文瑞将《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创刊看作新闻改革的契机。

  他要求编辑记者,在保持党中央机关报的立场、格调基础上,适应海外读者的习惯和接受水平,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我们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祖国的新面貌,传播他们所关心的各种最新信息,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力求办得生动活泼。

  他说,要放开一点,选材、标题和《人民日报》有区别,不要长篇大论,文字情趣要符合海外读者的口味。

  很快,1985年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面向全世界发行。面目清新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果然引得海内外读者瞩目,成为无数海外游子竞相传看的“家书”、心系故园的纽带。

  王咏赋没想到,刚毕业,就要创业,“体制内创业”。5号楼有太多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创刊,便是其中激动人心的一个。“我手头不仅有创刊号,还有创刊之前的试刊。”

  一到夜晚,5号楼4层那间大办公室里就灯火通明。它照着过往的行人,照着楼前那棵粗大的松树,也照着报样上的中国和世界。

  19号楼的玉兰树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现址19号楼前,有两颗粗壮的玉兰树。

  很多人说,没想到玉兰树也能长这么大。是的,也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它们就长这么大了。

  这种感觉,就像当年没人想到,中国经济能快速攀上“世界第二”的位置,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能那么快地提高一样。

  从1985年到2015年,30年过去,《人民日报海外版》见证了中国的探索和发展,记录了时代变迁,它自身也成为时代的一部分。

  30年前,红庙一带还是纺织厂扎堆的工业区和职工住宅区。现在,这里已是北京的CBD(中央商务区)。

   30年前,中国开始创办开发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自己摸索。老青岛人还记得,黄岛当时是一片没人愿意去的地方,而今荒滩成了城市。外资企业来 了,怎么管理,没有经验,土地是出让、出租还是划拨,也没有头绪。而今,几百家日企、韩企在青岛十几个各级各类开发区里,有条不紊地运作。更重要的是,青 岛企业开始走出去,到东南亚,到欧洲,到日本,去兼并企业,投资设厂。

  《人民日报海外版》“沿海14城”“开发区走过30年”等系列报道,记录了这一切。

  中国的点滴变化,中国发展中的喜悦与纠结,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每一个脚步,中国崛起进程中的每一次关键历史节点,《人民日报海外版》都记录在案。30年来,它孜孜不倦地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发展,中国人的情感。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地 区正式宣布“行政院”的决议案,民众赴大陆探亲,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个月。两岸隔绝38年的历史被打破。这一消息,让浓浓乡愁终于有了流淌之地。到大陆 “回娘家”,让一个个垂垂老者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澎湃,老泪横流。《相思正是吐黄时》,首发在1987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用感人的细节记 录了那段历史。

  “台湾相思,多美的名字!……地球上的植物当初衍生繁殖时,本无名字,人类把自己悲欢离合的故事赋予它,才使草木有情”……

  《相思正是吐黄时》被评为“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通讯组一等奖,后入选全国高中语文教材,成为全国高中生的共同记忆,它还被编入厦门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新闻写作教材。作者连锦添写此文时,才24岁,风华正茂。

   这份报纸的记者走遍天下。“冰面裂隙很多,有些地方用杆一捅,薄冰即碎,下面水深不可测。白得眩目的浮雪下面,不时发出‘轰、轰、轰’的碎裂声,闻之恐 怖之感顿生。”对于当年的南极历险,记者孔晓宁记忆深刻,他是国内新闻界第一个随科考队完成北极、南极与青藏高原“三极”采访的记者。当看到北极飘扬的五 星红旗时,孔晓宁想到的是,这是天安门广场国旗班战士递交到科考队员手中的,虽然相距5500多公里,但是“北极,与祖国息息相关”。

  因为见证并参与时代,《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大量作品、专栏荣获各种奖项,或者进入中外教材。这其中包括“望海楼”专栏、专栏文章《中国不是中东》等。

  抽屉里的钢尺

   一位新入职的小编,从办公室抽屉里发现一把磨得发白的钢尺,不知是哪位编辑留下的。创刊初期,《人民日报海外版》用激光照排机打印相纸拼组版面,这把钢 尺就是剪裁相纸时所用的标尺。时光荏苒,电脑拼版取代了手工裁剪,这把钢尺虽已“退役”,却似乎一直用坚硬的刻度测量着一份报纸的力量和温度。

   人们无法忘记,新世纪前夜,1999年美国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后,中国外交官在联合国手举一份报纸据理力争的情景。这份报纸的图文,揭露了大量事实, 有力反驳了美国的狡辩。这份报纸就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在美国、欧洲等很多地方,可以直接在当地印刷发行的海外版,关键时刻屡次成为斗争武器。

   有个数字,让人意想不到:60%。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资的总量,60%以上由华侨华人投资或牵线。而海外华侨华人,他们最常看的一份报 纸即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不少华侨华人表示,正是因为看了海外版,或者通过海外版认识了朋友,了解了政策,看清了形势,嗅到了祖国发展的机遇,才下定了 回国投资的决心。

  一些回国投资捐款的华侨,多为所在国的侨领。他们中不少人,在企业做大之后,自己创办了一份华文媒体。他们发现,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合作,将它的内容选登在上面,不仅能给他们带来权威性的提升,还使自己原有的报纸成为更大的华侨华人交流平台。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外宣版面,即将30岁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早已是无可争议的中国外宣主力品牌。目前,它的海外合作伙伴已超30家。在海外版的报头上,读者能看到,它的海外印点有包括东京、旧金山、纽约等在内的9个城市。

  “触网”后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同样让人瞩目。旗下官方网站海外网,已成为深具影响力的中央级网站,目前已在新加坡德国荷兰建立频道。海外网上,来自海外的浏览量约占10%,其中,港澳台、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泰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排在前列。

   很多留学生感受了海外版的温暖。他们说,那是“邮箱里的灯光”。初到海外留学,举目无亲之际,大使馆给他们每人订阅一份《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满是洋文 的世界,看到“一封来自中国的家书”,那种温暖难以言说。全国政协委员、国防部外事办原主任钱利华少将,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还有大量曾有海外留学、交流 经历的人,他们回国多年仍有坚持订阅海外版的习惯。

  美国、加拿大等国深夜时,祖国正是中午,巨大的时差,不能阻挡一颗颗思乡的中国心与 祖国同步跳动。很多人多年不回国,可能会对风景、城市感到短暂的陌生,但却不会对祖国的发展思路、流行词汇、重大事件生疏,“因为我们在读《人民日报海外 版》”。海外很多人教育子女学中文,用的也是这份报纸。

  李清敌,出国前,为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生,现为美国联邦政府终生雇员,在美国国立卫生科学院从事传染病及癌症领域的研究。他说,1985年,我在路边的报刊橱窗里与《人民日报海外版》谋面,从此开启了我与它长达30年的深厚情缘。

  24年前,他自费赴美国留学,很快就通过中国驻美大使馆获得了《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订阅信息,从那时起持续订阅了25年,从未间断过。每次收到邮局送来的海外版,他都觉得特别亲切,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经济、文艺、旅游、科教等版面和专栏,让他印象深刻。

  “望海楼”的眼光

  望海楼,是北京后海一座名楼的名字,还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个专栏,自创刊第一天就有了。

  现在,它每天在一版出现,就国际时事发出中国声音。望海楼的一大特点是快。天下大事,刚刚发生,望海楼的眼光就盯上了,立刻作出评论

  速度感,也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感知。30年,悠忽而过。它从一出生,就是“快车道”。它用日本写研机器,印出了中国第一张激光照排的报纸,这在30年前,是十分先进和时髦的事情。

  30年后,媒体融合的时代,它的旗下已经聚集了大量子品牌。2012年海外网创办;2014年“海客”新闻客户端上线;同一年,“侠客岛”“学习小组”两个微信公号异军突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有效引导了网络舆论,打通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那段距离。

   30年中,《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几次重要的变化。1992年从繁体字改为简体字,这既有依法治国的时代需要(语言文字法要求使用简体字),也有不再“古 典雅致”的遗憾;2005年改版,把“望海楼”专栏从内页移到头版,从文化杂谈改为国际时评,开启了时政新闻的新一轮改革;2011年再次改版,从宽报改 为瘦报,版面创新,特色更加鲜明。

  不同的历史阶段,它有不同的使命和责任。不变的是,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有自己的担当。

  在天津南开大学,有个读传播学的女生,研读《人民日报海外版》时发现,这几年,它的时政报道开始增加,评论也更加鲜明犀利。她想知道原因,便开始了对海外版的深入研究。对人民日报海外版给予关注并进行学术研究,是国内外一些新闻学院学生的重要课题。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的巨大成就,可持续的增长,让世界反省:这个国家的治理,或许是值得借鉴的。中国的 道路、中国的梦想、中国的治理、中国的改革……它们有何特点,该怎样去理解?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加大了时政报道。

  几 乎同期,世界上各种现象和声音也需要中国去解读、回应,《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时评,更加趋于鲜明、犀利。一个大的背景是,中国要与西方舆论斗争,就需要用 “融通中外”的方式,需要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西方人不喜欢绕弯子,喜欢直来直去,那好,海外版就给出鲜明的观点。我认为你错了就直接说,这是鲜明;我用 较短的文字,一针见血指出你错的地方,并用逻辑和事实证明,这是犀利。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王君超教授,曾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度过8年夜班时光,1994年到2002年,这8年是中国也是这份报纸的爬坡阶段。

  作为“老海外版人”,王君超的感觉是,海外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在美国和英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海外版,感到很亲切。你到了国外,如果只能看到一份中文报纸,那肯定是《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君超说,中国国力增强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增强了,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也逐步建构起来了。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越 需要向世界如实地传播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在这方面,海外版地位特殊,优势明显,完全可以大展所长,创造出新的业绩。(严冰 陈振凯 刘少华 申孟哲)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