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记忆 > 中国正能量网 || 新四军在江苏 | 媲美地道战、地雷战的“水上游击战”

中国正能量网 || 新四军在江苏 | 媲美地道战、地雷战的“水上游击战”

2024年03月12日 12:30:21 来源:方志江苏 访问量:466 作者:雍俊


十四年抗战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华北平原地区,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和麻雀战等战法,名扬天下。在华中水网地带,新四军挺进苏中、苏北,扬州党组织配合人民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创造出水网地区利用河湖港汊拦河筑坝、改造地形的成功战例,发展了水上游击战。


高邮“水上游击战”场景



抗战形势催生新战法


苏中地区地处长江北岸,东临黄海之滨,西以运河为界,北与盐阜接壤,是多河道的平原地区。苏中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顽、我的必争之地。


苏中抗日根据地大部分为水网地区,这里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河湖港汊交错,相当一部分地区非舟揖不通。抗战初期,由于日伪军拥有交通工具汽艇,占据了水上优势。


日军针对我国南方水网密集的特点,研发出了25吨级的内河炮艇,炮艇装备80毫米迫击炮和13毫米重机枪


敌伪“扫荡”这些地区时,凭借速度快、装备好、火力强的汽艇(群众称“铁壳船”、“铁板乌龟”或“汽油划子”)的优势,每条河流都是他们的水上公路,在广阔的河湖港汊之中横冲直撞,行动比我军的木船迅速得多。在游击战术运用“敌进我退”策略情况下,难以摆脱敌人的追击,如上岸转移,条条河流都成为我方运动的障碍,加之水田中间的田埂狭窄,沿着田埂转移,往往遭受敌人的火力杀伤。而在“敌退我追”情况时,木船又赶不上汽轮,难以歼敌。


日制25吨内河炮艇,虽然没有装甲防护,但是新四军普遍缺乏重武器,让其变得很难对付,该艇在战后广泛装备于人民海军


1941年以后,苏中抗日敌后战场的环境变得更加险恶。经过日军数年经营,伪政权、伪军警及各种汉奸特务组织已普遍建立,日伪据点及交通封锁线也形成网络。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已由季候性的“扫荡”发展为长时间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敌人在河湖港汊中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地杀戮抗日军民,抢劫人民财产,袭击抗日根据地,一时水网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遭受到很大损失。

如《扬州市志》“民主革命斗阵纪略”篇中记载:1941年2月22日,驻兴化城的日军乘4艘快艇突袭设在唐子附近的兴化县委、县政府机关和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团团部,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六团团部与二营损失一部,兴化县县长朱廉贻在仓促转移中溺水牺牲


据《扬州革命史料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专辑》记载:1942年9月底至11月中旬,敌人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乘我新四军主力至盐阜地区整编之机,集中500多日军,1000余伪军,采取水陆并进,驻剿和奔袭相结合的方法,对高邮地区进行分期分块的“清剿”,使抗日军民遭受了重大损失


满载日军步兵的日军汽艇


如何改变被动局面,使水网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成为保卫自己,打击日伪的有利因素,在一次次血淋淋的惨痛教训面前,苏中抗日军民逐渐认识到: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如果依然保持现有地形,是断然对付不了凶恶的敌人的;小木船是不能与日寇的铁壳船正面较量的;单纯依靠数量少、装备差的地方武装力量,也是硬拼不过敌人的。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防不着、挡不住、跑不及的被动挨打的局面?怎样才能有效地粉碎日伪的“扫荡”、“清剿”和封锁,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


改造地形运动的实施


针对根据地水面众多的地理特点,抗日军民及时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经过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从老百姓用打坝来防洪排涝的方法中得到启发,决定在“水“字上大做文章,对现有的河、沟、圩、路、桥作一番有利于抗日军民、不利于敌伪的改造。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用自己的智慧掀起了一场大规模改造地形抗击日寇斗争,创造出一种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独特形式。



改造地形,主要有打坝、筑堤、破路、撤桥、修桥、建桥等。破路,主要是破坏日伪的主要交通干线和重要补给钱。民兵利用夜间破坏公路路段。他们每隔里把路,就把地面破开一个两三间屋基大的坑口,以阻断敌人的交通、补给,使敌人惊恐不安。撤桥,既是为了阻止敌人进来,又是为了截断敌人退路,使其进不来、溜不掉。修桥、建桥主要是便于根据地交通。影响最大、成就最大的,最能代表苏中军民改造地形运动的,是打坝。


打坝,在方言中,就是抵制、阻止的意思。抗战中的打坝,首先就是用来阻挡敌人扫荡的。究竟打什么样的坝才能起作用?开始是没有经验的。曾经历过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即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从坝的使用功能来讲,分为封锁坝与交通坝两种。从坝的使用时间来说,又分固定坝与临时坝两种。封锁坝又分为软坝、硬坝、暗坝和明坝数种类型。


所谓软坝,多数是用树木、稻草加铅丝捆扎而成,有时将大树倒在河里,专挡敌人汽艇,这种坝头,拖不动,炸不掉,敌人无计可施;

硬坝,即在敌人汽艇经常出没和通往敌占区的主要交通河及通荡大河里,除用树木、稻草、铅丝以外,主要使用泥土、砖瓦、破船、石滚、草包等器材层层叠垒夯实而成,打成五、六丈宽的打坝,切断交通,使敌人难毁难炸;


暗坝,坝体都藏在水面以下,从外部看不到,坝顶离水面一、二尺,表面看去,河道通畅,小船亦能通行无阻,而敌汽艇遇上就搁浅,来去不得;


明坝的坝体则高出水面,外部明辨可见。


还有一种特殊的长坝,也称“穿荡大路”,为了便于我军大范围交通和军事行动,坚持水网地区的抗日斗争,在七沟八汊、芦苇茂密、杂草丛生的大草荡里,穿荡筑路。1943年6月,高邮县委、县政府就曾经发动数万群众,仅用了十几天时间,就筑起了南北从侍官庄到董家潭长达15华里,东西从蒋戴庄到北官垛长约10华里的两条穿荡大路,将荡区的主要村庄连成一线。有了穿荡大路,我军行动自如,而敌人却不敢贸然深入。



一般外河都打封锁坝,即打在逼近日伪据点周围,接敌区、边缘区以及通向根据地中心区的主要河道口。遇有四叉河口,坝址一般选在上口。无论坝打在哪里,都应尽可能地注意离村庄远一点,以避免和减少日伪下乡“扫荡“时带来损失。而内河多数打交通坝。交通坝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县、区、乡、村、圩、田之间联成几条线。


像地道战、地雷战中反映的那样,打坝战中也充满了创新,验证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打坝没有统一的标准,因地、因河而异。河面的宽度即是坝体的长度,坝体结顶宽度一般都有15-20米,坝体的高度则根据需要或低于水面,或高出水面,或与岸平不等。有的在坝上有意留下缺口,下面仅能容一条小划子船通过,上面担一块木板或一根木头就成了交通桥。打封锁坝是为了阻敌,打交通坝则为了利我。当时有不少坝都同时兼有“封锁”与“交通”双重作用。有的坝头因处于敌交通要道,还设置了拉雷、踏雷,使敌人寸步难行。打坝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使村与村之间,除不能走动外,其余各地在弯曲的河坝上均可通行。既阻碍了敌人的行动又改变了水网地区无船不行的局面,有利于的群众疏散和转移。经过水乡军民的努力,交通坝在县与县、区与区、乡与乡及村与村、圩、田之间都能连接成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和一道道人民战争的屏障。


游击队驾驶着小木船在交错的河流上封锁日军的水上交通


打坝的时间,在接敌区、边缘区以及敌据点附近,一般是白天准备,晚上突击打坝。在中心区的内河,因环境比较安定,可在白天打坝。有些大的封锁坝,打坝时还有部队担任警戒。参加打坝的主要是民兵及主要劳动力,以保或村为单位组织打坝队,食宿都在坝头附近。坝打好以后,各地区普遍建立保坝、守坝组织。圩内地区一般建立守坝组,圩南地区设立警戒棚、监督岗、观察哨。晚上民兵轮流到坝上值班,一旦发现情况,即鸣枪报警,或举火为号,或鸣锣聚众。

改造地形运动始于1941-1942年初,群众性的打坝运动高潮是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春,各地都把打坝斗争定位当时的“党政民的中心工作”,“把打坝工作作为拥军的重要任务”。各区、乡都分别召开行政扩大会、士绅代表会和群众大会,列数日伪暴行,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讲述打坝的作用,号召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抗日保家。



高邮四区还编出以下顺口溜和唱词:

水网地区不通旱,

到处是河走路难,

不造桥来不打坝,

来往行人怎么办?

敌人下乡来骚扰,

粮食衣服件件要,

如果坝头不打好,

问你财产保不保?


坝头打得好,

汽艇进不了。

打仗的人好跑。

生命财产保得牢。

问你打坝要不要?


广大民众极为踊跃,在“打坝保家乡,路通好打仗,拥军先打坝,军民一家”的口号鼓舞下,开展打坝竞赛,争做打坝英雄。群众自编唱词,表达打坝的决心:

隆冬隆冬一隆冬,

今天打坝闹烘烘。

不要你拉来不要你哄,

我们都是打坝英雄!

人多一心好办事,

一天就把个坝打成功。


据1944年4月《兴化县冬季工作报告》统计:1943年9月至1944年2月,仅老圩、永合、草冯、海河4个区投入民工58万人次,完成封锁坝79条、交通坝412条。其中蜿蜒80多华里的兴盐河上打了6道封锁坝,百里海沟河上打了5道封锁坝,白涂河和车路河上各打了5道与3道封锁坝。当时全县乡村总人口不过40万,其中中心区直接参加打坝的劳动力就达8万多人,即使每个人连续干还要整整7天。可见打坝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工程之艰巨。


《扬州市志》记载高邮县委、县政府发动群众,投入打坝的军民达26万人次,筑成了南北15华里,东西10华里的两条穿荡大坝,全县共打坝315道,其中封锁147道,交通168道。宝应发动群众5万多人,在广洋湖、射阳湖等处筑堤打坝,修建大堤8条,总长达70多公里。筑成的广蒋大坝穿越广洋湖,沟通南北联系,新四军、游击队经常在这条坝上往返,搅得敌人惶惶不安。江都县筑大型拦河坝、封锁坝8条。泰县仅姜北地区就筑坝35条,长1000多米。夏朱、河横等几个乡一次到泰东河打坝就组织了上千人,200多条船只。在扬州市档案馆馆藏的根据地老报纸中,经常有关于军民打坝的报道。



在改造地形运动中,还涌现出了许多打坝筑堤的英雄集体和个人。如宝应安丰区农抗会会长李兆祥,已经57岁了,在寒冬腊月里率先跳进刺骨的冷水里挖土,在很短时间内就带领300多群众打成了25丈长的坝头。分区和县授予他“打坝英雄”的光荣称号,并选他为出席中国解放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通过筑堤打坝,培养了一大批农民青年积极分子,后来不少人积极响应苏中区党委关于参军的号召,主动参军或参加地方民兵模范队。1945年初,仅在宝应,全县就有1800人参军参战。


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改造地形是水网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中的一种伟大创造,在不断总结中提高和完善,是大打人民战争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在反对日伪“扫荡”、“清剿”、“伪化”的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战斗场面都是与改造地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开展筑堤打坝、改造地形运动,有效地阻止了敌武装汽艇在水网地区的活动。如驻沙沟、陶林等据点的日伪军多次凭借武装汽艇,互相配合,对宝应广洋、射阳等地区进行“扫荡”、“清剿”,当地群众深受其害。射南区几乡民兵群众在区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在宝应大河西决溪东侧,拦河垒起一道大坝。阻止日军汽艇往来活动,切断了陶林、沙沟敌伪之间的联系。日军恼羞成怒,用许多菜坛装炸药进行爆破,大坝白天被毁,夜晚,当地群众又用稻草,泥土、砖块等物进行拓宽加固。结果大坝愈炸愈坚、愈炸愈宽,敌无可奈何,只好望坝兴叹。


其次,改造后的地形,成了保卫抗日根据地的道道屏障,是抗日军民疏散、转移、传警、行军的交通要道和水上桥梁,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牵制敌人给抗日军民创造歼敌战机准备了条件。

1941年秋末,兴化安丰伪军一个营到永丰圩烧杀抢掠,附近群众奋起抗击,将伪军赶至杨家碾,地方民兵凭借交通坝将村庄周围的木桥全部拆除,在兴化县团二营配合下,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歼敌140多人,取得兴化抗战以来一次较大的围歼战的胜利。


民兵木船短小灵活,加上熟悉地方水域,日军的汽船有时未必是对手


1944年农历正月初二,兴化三子庙伪军一百多人,在春节期间,以为我根据地军民忙于过节会疏于防备,乘坐一艘汽艇和十几条木船,企图到三郎庙抢劫,船到周耿舍,被我大封锁坝阻挡。敌人从上午开始破坝,一直到下午三点多钟,封锁坝都没能毁掉。这时,我高邮团一个连闻讯从七区的王帮、季家庄赶来,击溃了敌人,粉碎了敌人“扫荡”阴谋,保护了群众利益。


再次,改造后的地形,便利我军在水乡运动作战。以前,我军在水荡地区运动主要依靠船只运行。由于船小速度慢,很难进行长距离奔袭和大踏步后退。筑堤打坝后,使我军行动摆脱了地形的束缚,能够把握战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根据地的木船吃水浅,船底平,从坝上一拖而过,畅行无阻;敌伪的汽轮吃水深,拖不过坝,若舍汽轮上岸,条条河流又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障碍。同时,新四军在发动群众改造地形的同时,大力加强了部队水上作战训练,较好地掌握水网地区打游击战的规律,利用改造后的地形,取得了许多次战斗的胜利。宝应的广蒋大堤穿越广洋湖,沟通了南北联系,新四军、游击队经常在这条堤上往返,搅得敌人惶惶不安,又如参加著名的车桥战役的主力部队,或从东台三仓河地区沿临泽至安丰一线向车桥前进,或沿射建大堤向车桥大踏步进军,这样为我军在车桥战斗中争取了时间,赢得了战斗的胜利。



最后,改造地形运动,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筑堤打坝克服了水上交通的不便,阻止了敌人的肆意骚扰,交通坝在县与县、区与区、乡与乡及村与村、圩、田之间都能连接成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和一道道人民战争的屏障,加强了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把里下河抗日民主根据地连成一片。1944年3月车桥战役后,宝应县东荡地区就成为了苏中的大后方。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迁至油坊头,苏中党校迁至鹤儿滩,苏中榴弹厂迁至戴堡,印刷厂迁至西安丰,被服厂迁至柳堡,新四军一师军工部(即苏中军械处第一总厂)先后驻林上庄、落潮堡、邱家墩子、油坊头等地,为转入战略反攻,进行了政治思想和军事物质方面的准备。在高邮东部地区,军民的封锁坝一直打到敌人的据点附近,分割、孤立敌据点,使据点处于我抗日军民包围之中。1943年4月30日,我高邮团出动四个连的兵力围攻马奔庄据点,迫使敌人逃走;这年秋天,六区5000多民兵和群众包围殷王庄据点,逼走了殷王庄和白马庙两据点的伪军;1944年上半年,我军先后攻克了王家营、樊川、永安、八字桥、十里尖等敌据点,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前,仅高邮一地来说,广大农村已全部被我收复。


1944年8月20日,《苏中报》在回顾和总结抗日战争七周年的时候,发表题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长篇文章,在评述改造地形在抗日游击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时,有这样一段话:“七年以来敌寇凭……便利的交通网来封锁与分割我华中各个根据地,但我新四军配合人民实行普遍的改造地形,筑堤坝、挖道沟、破公路、埋地雷,使敌之企图归于失败。”《粟裕大将回忆录》中说:“……实践说明,对于战争中的地形条件,应该辩证地去看。水网地形其实是既有利又有弊,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加强对地形的改造,加强部队的适应性训练,就可以变对我不利为有利,变对敌有利为不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水网地区巩固根据地斗争中的改造地形运动,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保证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是水网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一种创造,它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反映了苏中抗日军民的聪明才智,也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END


作者:雍俊

雍俊,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宣传科科长


编审 | 朱振鑫

发布 | 常雪寒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