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闫一菲
龙江县两位17岁少年,长期暗恋初中女同学魏某,遭魏父追打后,两人恼羞成怒,遂将魏父、魏母及其大哥、大嫂、二哥、侄子等6人杀
死在家中;家住安达15岁的周某,因口角用刀捅死朋友,因故意杀人罪,判刑11年……血腥和暴力让多彩的青春黯然失色,阴霾下的花蕾还来不及绽放就匆匆凋零,未成年人犯罪让人痛心也引发思考:是什么让这些花季少年对生命如此冷漠和残酷?又该如何拉回那些在岔路口徘徊的孩子,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为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研究做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近期,省关工委组成3个调研组,先后到省直公检法司机关和哈尔滨、
牡丹江等地市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显示,近些年我省未成年人犯罪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犯罪严重程度上升,严重刑事案件和刑拘人数逐年递增,形势严峻,亟需社会各界同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让“迷途的羔羊”回归校园、远离犯罪。
犯罪严重程度上升
手段暴力化成人化智能化
“我省未成年人犯罪趋势是逐年下降,但未成年人犯罪严重程度和危害力却呈上升趋势,尤其很多青少年模仿成人犯罪,手段残忍,危害极大。”调研组工作人员介绍,近些年,被刑事拘留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逐年上升,其中2010年刑拘522人,2011年刑拘1150人,2012年刑拘
1329人。主要是抢劫、强奸、杀人、伤害、绑架、火拼等严重暴力案件不断增加,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以年均5.7%的速度递增,2012年达963起,占该年度未成年人犯罪总量的22.92%。
从调研情况看,除犯罪严重程度上升外,我省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特点还有:犯罪主体以男性、文化程度低,失学辍学和农村籍未成年人为主;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类型,以侵财犯罪最为突出;犯罪形式以团伙犯罪、多人作案为主,趋向黑恶势力犯罪延伸,有的犯罪团伙远远超过一般的共同犯罪,成为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父母溺爱、教育偏差、不良环境影响
多元因素让未成年人“迷失”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发育的青春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缺乏理性思考,情感易冲动,自控能力不强,在好奇、逆反、盲
从心理等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引诱而走上犯罪歧途。”在本次调研中,工作人员发现,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主观、客观诸多因素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结果。
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重大,据省未管所对在押未成年犯的分析,属于家庭残缺的425人,占在押犯总数的44.36%,
其中父母离异的297名,占在押犯总数的31%。除家庭因素外,有的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片面强调升学率,造成一些学习成绩较差、品行有缺点的学生心理创伤、性格扭曲,从而成为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主力军”。据对省未管所958名在押犯的分析,属于辍学的798名,占在押犯总数的83.3%。
伴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被严重扭曲,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尤其容易受
外部环境影响,误入歧途。特别是数字化娱乐方式逐渐普及,未成年人因网瘾导致犯罪的也不断增加。家住明水县17岁的唐某就是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走上犯罪道路,本来是好学生的他因离家外地上学便开始整天泡在网吧里,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上网吧看一些打打杀杀的网络游戏,模仿黑社会老大的形象进行打仗斗殴,一次
“行动”中他用砖头朝对方头部猛击数次,使被打者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刑8年。
整合社会资源
防治未成年人犯罪需各方力量参与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调研结束后,针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省关工委调研组认为防治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整合全部资源,形成合力,从而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省关工委在调研报告中为做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出以下具体措施:家庭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应采取举办家长学校、培训班等形式,
传播健康家庭教育观念,督促家长正确教育子女,认真履行监护人责任,尤其当前要注意解决好监护人特别是离异父母不履行监护责任的问题。公安、检察、法院等
司法部门,要把办案过程作为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感化、挽救的过程,尽最大的努力来挽救失足的未成年人。学校要做好“双差生”的关爱、教育、培养
工作,劝阻和教育辍学生返校学习,完成义务教育任务。相关部门要组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乡镇、村民委员会,切实做好“两考”落榜生的关爱、帮扶和管理工作,还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文化等手段,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消除各种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