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山(1919—1986)
徐青山,原名徐昌球,鄂州市华容区华容镇牌坊村中矶观徐东塆人。他出生时,母亲因难产去世。两岁时,父亲就因病撒手人寰。六岁时,抚养他的伯父和叔父三人相继因病离开了人间。孤苦伶仃的徐青山靠族人东家一瓢、西家一碗的施舍,自幼过着衣衫褴褛、忍饥挨饿的“叫花子”生活。7岁就给地主放牛,15岁就给人家打长工、做雇工,饱尝饥寒交迫的痛苦。他目睹地主盘剥农民,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穷苦百姓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做到头还是衣不暖身、食不饱肚的苦日子,心里常常愤愤不平。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0月,鄂城全境沦陷。日军侵占鄂城后,烧杀奸掠,无恶不作,老百姓担惊受怕,提心吊胆,避难“跑返”,无辜惨遭杀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徐青山看在眼里,恨在心头,虽然他在贫困中成长,但天生正直仗义,嫉恶如仇,发誓一定要脱离苦海闹革命。
1939年9月,中共樊湖工委成立,徐青山积极参加由漆先庭、刘天元等人组织的汉留会“全华山”,协助樊湖工委开展抗日群众活动,挤垮了声势较大的反动汉留会“紫金山”,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利用群众组织反共的阴谋,开辟了抗日根据地。
1940年7月,徐青山参加新四军,成为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四十一团特务连一名战士,从此,他把对敌人的刻骨仇恨用在了杀敌的战场上。1941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提拔为副班长。次年,任四十一团一营一连班长和党小组组长,在张体学、李平等首长的指挥下,经常穿梭回旋于长江两岸作战。
1942年5月,日军开始进攻浙赣线,为牵制敌人,上级决定开辟鄂南抗日根据地,徐青山所在部队作为先遣部队,于5月9日过江,顺利到达江南鄂城一区,数日后到达咸宁西岭、桂榜山地区,接着挺进大幕山,开展抗日活动。
同年8月中旬,日军以3000兵力出击。咸宁公路两侧,川军的三个师立即缩回湘鄂赣边的山区,张体学、吴林焕、熊作芳等率领十四旅和刚组建的鄂南工作团乘机及时在鄂南抗日根据地开展工作,开创和保卫鄂东与鄂南抗日根据地,对敌寇视为命脉的长江中段(汉口至九江)构成威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所谓的长江天险,不能为日寇挡险,而新四军不仅小股部队可以随时摆渡,就是成建制的团队在白天也可以摆渡自若,这为以后三五九旅南下,提供了重要条件。徐青山在对敌作战中奋勇杀敌,不怕牺牲,屡建战功,分别在1942年5月和1943年5月获得部队嘉奖。
1943年7月,日寇为了解除新四军对黄(冈)宋(埠)及仓(子埠)宋(埠)公路之威胁,该地日军一部、伪十一师李宝莲部约2000余兵力,在空军的配合下,由黄冈、仓子埠、新洲等地出发,对该地进行“扫荡”。新四军十四旅在指战员在张体学等首长的指挥下,与敌在张埠南、余家楼、陶家河、长轩岭等地展开激战,共毙伤敌伪约430余人,缴获汽车三辆和大量枪支弹药,彻底粉碎了日寇的“扫荡”计划。徐青山在黄陂长轩岭(长嶺岗老庄)战斗中机智勇敢,活捉两名日本士兵,缴获三支步枪,荣立二等战功。
(徐青山<左二>黄陂长轩岭战斗胜利后与战友合影留念)
徐青山苦大仇深,根子正,苗子好,战斗中又多次立功受奖。1944年5月,被选入新四军第五师警卫团,任警卫团二营六连班长。当时警卫班的工作,既要侦察敌情为首长部署战斗提供情报,又要担负首长的警卫保护工作;遭到敌机投弹或扫射时,要簇拥首长到安全处躲避,遇到人烟稀少口粮颗粒无有时,就要四处寻找红薯叶、南瓜叶、玉米杆、草根给首长充饥,或弄些土豆用火烧后给首长饱肚子,一旦遇到险情,就要勇猛冲到前面阻击敌人,保证首长安全。
1946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全面内战,调集30万大军围攻我中原军区,妄图在“48小时内”“一举歼灭”中原军区部队,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为了保存实力,中原军区部队按照中共中央预先批准的战略转移计划,6月26日开始分路举行中原突围战役。自此,以中原突围为起点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即解放战争顺利地拉开了序幕。
1946年6月26日,由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和第二纵队主力第十三旅第三十七团、第三五九旅、第十五旅第四十五团、及中原军区干部旅、警卫团组成的北路军1.5万人,在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中原局组织部长陈少敏等率领下,由(今湖北大悟)宣化店出发,经罗山杨店、万店,到达信阳周家塘埂,冲越国民党苦心经营了半年之久的平汉铁路封锁线,抢渡唐河、白河,强渡丹江,血战南化塘,奋战东赵川、梁家坟,于8月2日到达解放区与陕南游击队胜利会师,历时36天,行程2千里,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歼”和一次又一次的追堵计划,胜利实现了从宣化店到秦岭的伟大战略转移。
在中原突围中,徐青山与王德才、朱理元、李开元四人,紧随陈少敏(徐青山称陈大姐)身边,保护她的安全。突围开始十来天还比较顺利,渡过丹江,到达鄂西郧县境内时,胡宗南调兵在荆紫关——南化塘——东赵川一线,构筑了坚固的工事,阻止我军入陕,妄图将我北路主力消灭在那里。
7月17日晨,北路突围部队和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进到郧县南化塘地区,大股敌军埋伏在玉皇顶一线山梁两侧,我军被压在玉皇顶右侧的深沟内,后面尾追之敌又源源扑来,我军处于四面围攻之中,面临覆灭的危险。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军区及纵队首长冷静地分析敌情,果断作出了强攻部署:命令军区警卫团一营佯攻玉皇顶,吸引敌军火力,阻止其下山;命令第三十七团(第三十七团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是原新四军第五师的主力团之一,在坚持中原敌后的抗战中,曾屡建战功,威名遐迩)从正面强攻玉皇顶西南一线阵地,杀开主力突围血路,第三十八、第三十九两团掩护大部队和首脑机关冲出重围,第四十五团殿后。第三十七团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团长夏世厚、政委丁先国率全团勇士们于下午三时向敌军阵地发起猛攻,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和残酷。敌军在玉皇顶西南的主阵地与第三十七团阵地之间有一深山沟相隔,第三十七团欲夺取阵地必须首先进入到沟底,当第三十七团发起冲锋时,敌军用猛烈的火力进行阻击,子弹雨点般地倾泻而下,炮弹在山腰、山沟开花,第三十七团的勇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活着的继续往前冲,一营教导员薛国斌腹部中弹,肠子从伤口流出来,仍坚持不下火线,躺在地上高喊:“同志们快冲呀!不要给敌人有喘息的机会……”,二营营长李俊山头部负重伤,仍忍着剧痛指挥部队向敌人攻击。不少伤员拒绝战友的抢救,高喊“不要管我,快冲、快冲呀!”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攻下了敌人的三道防线,最终杀开一条血路,北路突围部队和领导机关才得以冲过南化塘关口,继续向西挺进。在这场血战中,我军伤亡200多人,第三十七团一营教导员薛国斌、二营营长李俊山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第三十九团副团长欧阳藩在率部阻击敌人时亦英勇牺牲。
南化塘山高路险,行军途中骡子掉下了山崖,陈少敏已是40多岁,身患各种疾病,行走困难,只能由徐青山等四人轮流背着上山下山,因日夜兼程,草鞋都磨破了。次日,北路突围部队和中原军区领导机关翻过一座山梁到达东赵川,又遭到敌赵锡田部阻击。李先念司令员观察敌情后,命令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周志坚组织部队战斗,这时第四十五团前卫三营已经在东赵川与敌军展开激战,一营和二营同时抢占了赵川镇东南面的前坡岭、九道岭一线阵地。前坡岭是突围部队西进的必经之道,敌军企图夺回前坡岭主阵地,在炮火的掩护下,对前坡岭进行了疯狂的反攻。英雄的第四十五团一营指战员沉着应战,顽强抗击,许多伤员挣扎着投入战斗,直至英勇牺牲。战斗从19日中午持续到20日上午,第四十五团一营坚守阵地达16小时之久,打退敌军17次的进攻,毙其700余人,胜利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安全通过东赵川的任务。第四十五团亦伤亡400余人,团长汪世才在战斗最激烈时,赶赴前沿指挥作战,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过东赵川时,为了能跟上部队不掉队,徐青山四人仍然坚持轮流背着陈少敏,艰难的向陕南前进。
7月21日,北路突围部队和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到达商南县梁家坟椴树垭。这里地势十分险恶,部队行走的路线两冀都是山,前面又横着一座南北走向的高山,山下有一条浅河谷,宽几十米。部队要向西突进,就必须通过河谷,再翻越这座山。
为了保护军区首长和机关的安全,由第三十七团一营担任前卫,三营担任后卫,警卫团和二营紧紧跟在军区首长身边,当时李先念司令员一行在前面走,郑位三及夫人蒲云随后走,陈少敏和徐青山等走在最后,正当他们准备过河谷时,左边山上突然想起了密集的枪声,前卫一营已先蹚过河谷,正向山上运动,三营还没有跟上来,军区首长和机关全部暴露在敌人眼皮底下,面临着极大危险。敌军居高临下进行攻击,一时之间,子弹、炮弹打在山沟内,激起满沟泥石,敌人数量多,火力猛,高喊:“捉活的,捉活的。”在这危急时刻,李先念司令员泰然自若,处惊不变,沉着冷静,迅速组织反击,果断命令第三十七团一营和二营抢占山沟右侧山梁制高点,三营和警卫团一营抢占山沟左侧的几个山头,并亲自指挥其他警卫人员架起三挺机枪向蜂拥而下的敌人扫射,一些领导同志也拿起佩带的手枪向敌人点射,中原军区机关所有人员都操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同警卫人员一起阻击敌人。接受命令的第三十七团一营在政委丁先国的率领下迅速折回,抢占两个山头,接着二营又抢占了几个山头。敌军见状,组织起更加猛烈的火力,企图抢占制高点,截断北路突围部队,尖啸的炮弹一个接一个在首长们周围爆炸,尘土夹着碎石、弹片满天飞扬,飞起的弹片把棵棵小树拦腰削断,受惊的骡马发出长长的嘶鸣。徐青山等警卫人员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保护好陈少敏大姐的安全,他们边战斗,边猫着腰背着陈少敏随队向前面山上奔跑。有的战友草鞋掉了,就赤脚在尖利的石尖上奔跑,留下一个个血印;有的战友不幸被弹片击中;有的战友踩在滚动的石头上,跌下山崖。突然,一声尖啸由远而近,有人大喊“卧倒”,徐青山等连忙把陈大姐扑倒在地上进行遮挡。“腾”的一声,一颗炮弹落在离他们不远处的位老(战士们对郑位山首长的尊称)跟前,幸亏是颗哑弹。与此同时,第三十七团团长夏世厚率三营和警卫团一营,与敌军展开争夺战。三营七连一排冲在最前面,抢先登上了一个较高的山头,当他们刚刚登上山顶时,发现大股敌军正在从另一侧向山顶爬来,一排几十名战士,用刺刀、手榴弹和石头将敌军打下阵地,接着三营和警卫团一营迅速占领了山沟左侧制高点,居高临下向山沟内的敌军展开猛烈攻击,敌军伤亡惨重,溃败下去。北路突围部队和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安然脱险。梁家坟战斗,是北路突围部队入陕的最后一次较大战斗。
(徐青山<右一>中原突围胜利后与战友合影留念)
几天以后,部队到达陕西龙山头,上级来电,根据郑位三、陈少敏身体状况,由陕南游击队派人护送去延安养病。送别陈大姐,徐青山回到警卫团又踏上新的征途。
1947年8月,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中原军区在山西晋城修整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后为二野战军刘邓十二纵队)。为迎接全国解放,李先念率第十二纵队83000余人,由晋城出发,挥师东进,继而南下踏上重返中原的征途,参加战略进攻。徐青山在第三十九团警卫连任侦察班长,参加了第十二纵队在南下途中进行的首次攻克通许县城的战斗。
1947年12月初,第十二纵队与平原独立旅在黄安县华家河胜利会师,组成新的江汉军区。12月14日,江汉军区部队和地方干部共1.2万余人,分三路从广水、花园之间西越平汉路,“打回老家去”,实施战略展开,投入重建江汉根据地的斗争。
截止1949年5月20日湖北军区成立时为止,江汉军区部队浴血奋战达1年又5个月,共作战近500次,计歼国民党军4.6万余人,创建了土地面积达5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的根据地,部队发展到4.3万余人,胜利地完成了重建与巩固、发展江汉根据地的历史使命,并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有力地配合了中原战场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作战,还为大军南下渡江作战和进军大西南创造了前进基地,为实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一伟大战略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江汉军区成立后,徐青山先后在江汉军区司令部任警卫连副排长、洪山军分区司令部事务长,参加了解放华北、华中及西南等四次大的战役。
1949年5月,湖北军区成立后,徐青山先后任大冶军分区第三十九团一营一连排长、大冶县大队部供给处粮食助理员、大冶县保安区人武部副部长。期间,到大冶金牛教导队、湖北军政干部文化学校补习文化。1950年12月在大冶县大队部因生产成绩良好受到嘉奖。
(徐青山<后排在一>参加湖北军区军政干部培训与学员合影留念)
(徐青山<右三>参加湖北军区军政干校文化补习班学习)
1955年6月,徐青山转业到武穴市(广济县),先后任县木材公司副经理、县五金公司副经理、县仙姑煤矿矿长、县交通局安全监督员、内湖航运公司副经理、县石油公司油库主任等职。
1972年12月,徐青山离职休养,他将户口从广济县迁回原籍鄂州市华容区华容镇牌坊村(原鄂城县华容区泥矶公社龚铺大队)。1986年12月19日,徐青山因病去世,享年67岁。
徐青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革命的胜利、人民的解放,南征北战,不畏艰难,奋勇杀敌,不怕牺牲,屡建战功。1942年5月和1943年5月,连续两年因作战英勇获得部队嘉奖。1943年在黄陂长轩岭战斗中,机智勇敢,活捉两名日本士兵,缴获三支步枪,荣立二等战功。
(徐青山荣获的军功章)
徐青山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为了建设国家,造福人民,日夜操劳,不图个人名利,顾全大局,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心血和汗水奉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1950年12月,他在大冶县大队部供给处任粮食助理员时,因生产成绩良好,受到上级嘉奖。1969年,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和“人人都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主动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让妻子带头带领五个子女(当时三个女儿,桃林、桃容、三桃分别只有15岁、14岁和12岁,二个儿子永斌、永苹也只有8岁和4岁)下放回老家,接受教育,磨炼意志。
七十年代初,他主动将大女儿的招工指标让给别人,又让二女儿放弃当民办教师和大队广播员的两次机会。他对子女要求极其严苛,从来没有因为他是一名新四军二等功臣,为子女就业之事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他的五个子女都没有固定工作,大女儿和二女儿属下放知青,都在农村成家,在鄂州生活,三女儿和二个儿子虽说后来都回到了武穴,但都是自谋职业。然而,他却热心支持村办企业,上找首长,下跑部门,不计报酬与得失,帮助解决牌坊大队红砖厂和运输船舶所需的柴油,为壮大村级经济,增加社员收入贡献“老革命”(群众对他的尊称)的一份力量。
徐青山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他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参加革命工作那时起,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一切听从党召唤,党叫干啥就干啥,尽心尽责,勤勤恳恳,把个人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几十年如一日,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高尚品德。他常说,是党把他从一个孤儿培养成一位坚强的战士和革命干部,没有党就没有他幸福的生活。离休后,他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多次受邀在华容区各中小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宣讲革命战争年代英勇事迹,特别是中原突围“不是长征苦过长征”的艰难岁月,指战员们冲破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重重包围,安然脱险的英雄壮举,教育学生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珍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为人正派,谦虚谨慎,勤俭节约,始终保持干净利索的军人风范,生前在家乡经常打草鞋自穿和送给乡亲们,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
徐青山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爱党、爱人民,他:
南征北战敢为先,弹雨枪林只等闲。
抗日除顽披日月,中原突围历危艰。
东进南下赴新任,天堑飞渡奏凯旋。
尘封功名砺奋斗,长留模楷启后贤。
(作者:汪和卿,鄂州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华容分会会长,华容区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余三毛,鄂州市档案馆副馆长,鄂州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
文稿来源:《地方革命史研究》2024年第4期
编辑、插图:韩新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