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一个古老而享誉全球的名字。历史上她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运河之一。这条古老运河随着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次享誉全球。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近半个世纪里,这条运河经历了怎样的“生死劫”。也鲜有人知晓,带领运河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运河杭州段,近十多年前,曾经是杭州著名的“龙须沟”。
理念创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
有专家认为,运河之于杭州,远胜于西湖之于杭州。西湖是杭州景观明珠,为杭州带了秀气,运河则是杭州的经济命脉之河,为杭州带来了财气。历史上,杭州因为运河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隋朝凿穿大运河之后,始废杭州的旧名“钱塘郡”,设“杭州”。千里大运河直至抵杭州城北,后又“穿钱塘市而入江”,杭州成了联通中国五大水系大运河的起讫点。从此南北货物,东西人流,中外风物,异域文化在杭州汇聚、碰撞、交流、融合,给杭州带来不竭的动力。此后,也因为运河带给了杭州交通、经济的便利,让杭州这座城市在南宋时迎来再次飞跃的契机。南宋时,杭州被定为“行在所”,升格为南宋王朝的都城。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乃至世界级的 大都市。
但这段辉煌的历史,在迈入工业化时代,一度被封进了历史的尘埃。上世纪六十七年代开始,杭州沿运河两岸39公里的河段成为杭州轻重工业发展的重地。运河两 岸有棉纺厂、造纸厂、炼油厂、丝织厂……高污染、高能耗的万人大厂让运河不堪承受工业时代的污染之重。 “上世纪90年代末,杭州市区工业污水直接排入运河的比例高达67%,运河水质皆为劣V类标准,运河实际上成为一个天然排污厂”。杭州一度流传一个甚广的 说法,坐船沿着运河来杭州,闻到臭气,就知道杭州到了。运河因此“臭名昭著”,成了杭州的伤疤,成了这个城市最不受欢迎的地方。运河已经变成了一条臭河, 成了杭州的龙须沟。
运河杭州段就这么臭下去,然后死掉,似乎已经是历史的必然。似乎是为了发展工业必须付出的代价。在工业红利面前,运河对于杭州的历史贡献和历史文化遗存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作为漕运遗存的老码头、仓库、古街区慢慢泯灭的工业发展的大潮中。
杭州却作出了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决定,保护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遗存,搬迁两岸蓬勃发展的工业。这是一笔怎么算都不划算的帐,变迁产业近百亿的工业,还要投入不知道多少亿才能治理的污水,就为了保护一条已经过气的运河?
杭州作出这项决定,正是权衡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一座城市长远发展,而具有的独特的,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在研究、分析、考察了巴黎塞纳河等世界名城与名湖(河)关系后,杭州得出判断,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环境已经成为一座城市走向国际化最大的“砝码”。哪里有良好的环境——不仅是生态环境也保护历史文化环境,哪里就有竞争力,就好承接、吸引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人才汇聚。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环境,而且是一种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环境。巴黎、伦敦、东京等世界级名城无一不是珍视自己历史文化遗存的名城,置身这些世界级名城之中,现代化气息与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共存,完美的绽放出这座城市的文明气息。一句话,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就是保护生产力,竞争力。
案例:日本东京由于地震、战争等原因,特别是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曾一度出现了“拆老城、建新城”的现象,东京老城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京的管理者认识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付诸实施。现在东京老城区星星点点的保护了许多老建筑,在道路两侧高达七八十层甚至三四百米高耸入云的现代高层建筑旁边,会发现一片绿地,绿地里面有一幢古老的房子,老房子可能是明治维新时期的西洋式楼房,也可能是更久远前的寺庙或小木屋。这种强烈的反差彰显了一种特别的美。
方式创新:积极保护,实现投入与产出的双赢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的。经济发展需要土地,需要空间,需要破旧立新,而历史文化遗产大多由于“时代功能”的丧失,失去了眼前急需发展经济功用,而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每年都需要政府一笔不少开销。不仅没有产出,而且需要不停的投入。所以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在整个时代都在大干快上经济建设项目时,显得很不合时宜,也没有“必要”。
再者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一直总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对于研究历史文化遗存的专家来说,往往极度重视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主张全盘保护,复古如旧;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往往还有原住民,他们深感历史遗产在新时代,由于功能落后带来的种种不便,急切希望政府拆掉这些历史遗产,置换或者重建新的房产。杭州在综合考虑了历史文化遗存的文化、经济、历史功能后,作出了积极保护的策略。
“积极保护”。这应该作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针来落实。什么是“积极保护”?概括起来就3句话:一是以保护为目的。对所有老城和历史文化遗产,都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二是以利用为手段。老城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文物,是流淌的历史,也一直处于利用的过程之中。三是以适度的利用来实现真正的保护。这里要特别强调“适度”两个字。如果能把握好“适度”这两个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不会有矛盾。
在积极保护的理念下,杭州运河不是单一的搬迁企业,通过“截污、清淤、驳墈、换水、绿化”修复生态。而是通过搬迁工业企业,利用工业企业留下的厂房和恢复运河的生态环境,发展文化产业、凸显居住、商贸、旅游功能,发展房地产服务业。以运河边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地块为例,这块地总共158亩,由于运河环境的修复,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带来了城市地价的增值,拍卖得到30亿元左右。修复运河生态环境,保护沿岸历史文化遗存,需要投入,城市土地增值收益部分返回用 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现了投入到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良性互动。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实行10多年来,正是在这种积极保护的理念下,实现了资金的“自求平衡”,总共投入200多个亿的巨资,但是做到没花财政一分钱的“奇迹”。
发展创新: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让运河再活一千年
运河之所以是运河,是因为她航运功能而名。虽然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清朝廷下令停止各省河运漕粮,但杭州运河从来没有停止发挥过自身的航运功能。 上世纪50年代,杭州市利用运河的航运功能来扩大运河的工业功能,在拱墅区建立了杭州最大的工业区,上世纪80年代,杭州沟通了运河和钱塘江,航道达到年 800万吨的运载能力,之后运河(杭州段)的运载量逐渐达到3000万吨。运河运力的持续开发,繁荣了城市经济,增加了城市发展动力。另一面,也让运河自 身的生态环境和沿岸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告急”。
未来运河发展方向何去何从?如何确定运河未来的发展命运?面对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经过科学调研后决定,弱化运河的航运功能、水利 功能,淘汰运河的排污功能,通过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提升运河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商贸、居住六大功能。在此基础上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决定把运河 打造成杭州的“塞纳河”。
2002年,杭州启动“运河综合保护工程”。经过10多年的综合整治,共投入200亿左右,运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转变。如今运河主城区段已完成驳墈,沿线企业和居民小区截污纳管率大幅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提升到78%,整治沿岸绿化面积达85万平方米。平均每天向运河引水180万立方米以上,运河逐步摘掉水质劣五类“帽子”,达到三类标准。运河拱墅段逐步恢复了元气,向着一个新的生命蝉变。2006年5月,杭州与全国政协共同举办了第一次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通过了《杭州宣言》,杭州成为大运河申遗的“发祥地”。大运河(杭州段)成为大运河申遗的样板段。
2006年12月3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大运河(杭州段)综保工程时,对杭州市改善运河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和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所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突出了还河于民、造福于民的要求,希望杭州用好运河这张‘金名片’,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运河杭州段在积极保护理念指引下,通过整治运河,带动城区的规划、建设,结合杭州国际旅游城市定位,把运河打造为东方“塞纳河”,成为带动杭州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工程。2012年12月,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正式成为京杭大运河首家4A级景区。2014年6月23日,中国大运河在卡塔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11月26日,浙江省旅游局组织开展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景观质量评审,评审组一致认为,运河沿岸的旅游业态已初具规模,基本符合5A级景区标准,同意运河景区申报国家5A级景区。相信杭州这座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将会成功增加运河这处国家5A级景区,为杭州的旅游业增加新的亮点。运河也会在创新发展思路下完成了华丽转身,迎来一个“再活一千年”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