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到岁末年关,打工者盼的就是拿到工钱、买到回家的车票。而留守在农村老家的孩子们,也已经开始倒数与爸爸妈妈团聚的日子。据统计,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万。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能否健康成长,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事关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孩子们成长中有怎样的悲喜?家庭、政府、社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是否到位?留守儿童问题该如何破解?人民网记者赴河南、安徽、贵州、四川、云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以及广东、北京等劳动力输入地采访,推出“十问留守儿童”系列报道,与网友一起探讨。
四川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小学。午休时间,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休息。面对镜头,孩子们漏出了好奇的神色。人民网 朱虹摄
15天,6省,10县,20余个行政村。
通过实地调研、咨询专家,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形成了9个视角的系列文章,并根据采访提出了以下若干建议。我们知道,这些建议远远未及留守儿童问题的全部。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到社会多个领域的发展进程。涉及私领域与公权力的对接、法律的修订与执行、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乡村自治能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甚至涉及产业结构调整、重塑农村活力等更远大的问题。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留守儿童问题不会在短期内得以解决。但我们希望借由这一系列报道,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关注,能够帮助他们逐步如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全面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在这中间,父母、学校、社区、政府、社会组织、公众都有必要发挥应尽的作用。
学校:从为留守儿童建档案做起
记者在安徽、云南、贵州等地看到,学校在应对留守儿童问题上已有若干举措,包括建立档案、开通亲情电话、组建活动中心、开展心理辅导、老师和留守儿童结对子、实行寄宿制等方面。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这些举措的落实程度不一。
建议学校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制度,记录留守儿童务工父母的去向、联系电话和委托监护人称谓、姓名、家庭住址和电话等信息,并建立追踪机制,关注学生毕业后去向,为研究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第二,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建立校园心理咨询室,请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老师授课。在这方面,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也需要社会相关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第三,改善住宿条件,既能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应提供文体活动场所。学校还应聘请专门的生活老师,对寄宿生进行专业化管理,并及时予以关爱和照顾。
农村社区:引入社会服务“动”起来
记者注意到,贵州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8次提及村(居)委会。文件规定,发挥乡村两级组织特别是村级“两委”干部作用,努力把工作做细做实,确保各项责任和政策措施到位。
在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从2014年开始,管理留守儿童成为村干部的重点工作之一。据记者了解,当地监护情况较差的13个留守儿童重点户由乡干部一对一帮扶,普通的留守儿童户则由村干部负责一对多帮扶。按要求,这些干部每个月至少家访一次。
但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有的留守儿童并不认识村子里定点帮扶的干部。一些村干部反映,政府对村里留守儿童工作的支持,都体现在项目和对户的救助上,并没有给村干部相关工作经费。
综合采访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倾斜,村两委因地制宜地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同时加强对村干部培训,并唤起全体村民关爱身边留守儿童的意识。也可考虑引进专业的社会服务,组织儿童相关活动,让农村社区“动”起来。
社会组织:各地应因地制宜与社会组织合作
记者在四川成都了解到,当地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参与未成年保护方面,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这个做法是:成都市每年拿出逾2000万元作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金,内容覆盖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等多方面,而对儿童福利的支持在其中占大比例。困境儿童救助项下的许多问题,被打包成为一个个的项目,吸引社会组织揽标,提出方案,进入评估。
评估会衡量方案的可行性、合法性、可操作性、经费保障等多个方面,如通过审查,提出方案的社会组织就将获得资金,并在后续执行中继续接受三方评估和监督。项目的执行期间一般为三年。
这一做法可以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带来启发。各个地方都需要探索出最适合自身模式的方法,培育、挖掘社会组织,帮助解决包括留守儿童问题在内的儿童福利整体问题。
政府:重点做好两件事
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等待政府去做的事情很多。归纳来说有两点应重点做好: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履行兜底责任。
首先,政府亟需出台顶层设计方案,构建儿童权利保护体系网,包括制度建设、机构重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政府虽不宜直接干预,但应创造条件,让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其次,建立国家监护制度。国家监护应是未成年人有所需要时的最后保障。设立专门的监护机构,并配置专业合格的监护人员照顾未成年人生活和学习。可以将社会福利院等政府职能部门纳入其中,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作为专门监护机构的补充。
从治本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应努力拓展本地就业机会,如可以因应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契机,吸引农村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打工”。
父母:“常回家看看” 学学沟通与爱的技巧
思念父母,是留守儿童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在安徽、云南、河南、贵州、四川,我们见到了很多谈及父母就潸然泪下的孩子。他们说,家庭贫穷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父母每天在一起。
出现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有足够多的研究证明,在血缘亲情关怀下成长起来,会让人终身受益。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关爱,始终不能被任何别的方式所取代。
但我们也深知,绝大多数父母面对这个问题都有着无奈。在客观条件难以改变的当下,希望远在外地打工、为家计奔波父母们能尽力做好以下的事:
“常回家看看”,认真履行法定监护责任。
如果决定外出打工,最好有一位家长可以留在家中。
可以主动参与社区、学校举办的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了解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可以多与自己的孩子的联系,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是否快乐、充实。
【后记】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在补齐短板上多出力。应该看到,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显著差距。这其中,对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三留守”人员开展关爱服务,显然还需进一步改善。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已进行多年。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2012年9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创新关爱模式。
今年初,《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适时出台,通过重点加强心理辅导,优先满足就学、生活和安全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活动等多个举措,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
这一次,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又被写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之中。伴随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而延续多年的留守儿童问题,应在“十三五”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下取得明显进展。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共享发展的过程中,6000多万留守儿童绝不能被忽视。共享发展,必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期待,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可以迈出实质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