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语:外出旅游,人皆喜之。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景,于历史文物前发思古之幽情,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啊!然你可曾想过:要想玩得舒心,游得愉快,还有不少的出游规矩要遵守。这些规矩是维护景区环境的必需,也是对每一位旅游者的基本道德要求。
现我们将连续刊载中文宣三百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魏良鹏编著的《生活中处处有道德》刊载的文章。自觉遵守这些规矩,才能使你、我、他(她)真正达到放飞心情的目的。
听说过“世界厕所日”吗?
没错,从2013年11月19日起,我们迎来了首个“世界厕所日”。按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当天的致辞中所说,各国要坦率并认真地讨论厕所的重要性,共同协作,以改善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健康状况,加强他们的幸福感。这就是“世界厕所日”的目标。
老实说,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随地大小便似乎本不应该是讨论的话题,内急应入厕,这是幼童都应知道的道理,可是上网随便搜索即可看到,从旅游、逛庙会时让孩子随地大小便,到中国女游客在非洲“入乡随俗”随地小便,这样的新闻时有所见。
这样看起来,随地大小便似乎又是一个问题,值得好好思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明知不文明而为之?我们要怎样才能对这种不文明行为说不呢?
俗话说,人有三急,活人当然不能被尿憋死,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有些随地大小便的确是被逼出来的。外出游玩不比在家方便,加上一些地方基础设施跟不上,逢上旺季,景区“爆棚”,公共厕所远远不够用,在一些热门景区,许多人都有在厕所尤其是女厕所前排上半个多小时队的经历,有些游客也许是实在等不及了,直接就在绿化带里解决了。随地大小便当然不文明,但如果碰上诸如数万人游客被困九寨沟、超百万人同游西湖等困局,当此之时,与其责备游客为何做出不文明行为,还不如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尽可能为游客做好各种服务工作。
当然,还有大量的情况是,当公厕并不紧张时,仍有许多人随地大小便,这就值得反思了。比如某媒体曾报道过的颐和园十七孔桥附近十多名男性游客同时面对颐和园外墙小便,引得外国游客边摇头边拍照的新闻。颐和园管理处对此回应称,园内共有150余处公厕,在游客随地小便之处北边“几乎百步之内”就有公厕。
笔者认为,布局合理,却有如此多游客当众小便,这种行为的出现,只能说是公德心缺得太厉害了。的确,有的人原本文明素质不高,离开了自身常居地,在陌生的环境中,缺少公众监督,自我约束力下降,并且往往对某些行为有从众心理,这些行为虽然令人厌恶,但因为做的人多了,会变得不那么刺眼,其后果便是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行为频发。
大家知道,人一般不会在自己家中随地大小便,因为他要自己来承担污染的后果,也通常不会在他熟悉的环境里这样做,因为他丢不起这人。最有可能发生的是,他在外出旅游时这样做,反正也没有人认识,不仅不担心丢脸,甚而可能还有恶作剧心理在作祟。
还有,这些不文明举动的发生,还可以追溯到教育上的缺失,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依靠学校,更重要的是家长要言传身教。有位幼儿园的老师就感叹:景区里时常看到有家长在草坪上给孩子把尿,同时还告诉孩子这是给小草施肥,却忘了自己的这句话可能影响了孩子的文明观念。以后,当老师教育这个孩子不能随地大小便时,孩子往往就会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是在给小草施肥呀”。家长“随大流”,不仅忽视了正确的是非观,也容易影响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如何解决旅行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由于缺乏刚性措施,一直是个难题。因为作为工作人员,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一般只能采取劝说、讲解和引导的策略,除非有特别严重的违法行为,景区也没有权力将游客拘留或者罚款。
因此,对于随地大小便这样的不文明行动,除了舆论引导、加强监管、法制建设以外,更需要有更有力的办法,比如不文明行为怕什么,不就是怕被熟人知道吗?现在手机那么发达,如果我们不因为“懒得管”“怕惹麻烦”而不管,看到不文明行为就拍下来曝曝光,或是向管理者投诉,让他们自己把环境收拾干净恢复原状,是不是会更有效呢?再者,法律也得跟上,对于那些不文明行动,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让每一个不文明者都能得到处理,才能逐渐杜绝这些不文明行为。
总之,我们还是要通过文明教化、合理疏导,树立文化自信,使文明成为公众的共识。
编辑:朋天岳
责任编辑:文宣君
传承华夏文明
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