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5年投入10亿元
25万贫困人口脱贫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累计筹措和投入扶贫资金10.24亿元,兴建扶贫开发项目2027个,对249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使6.85万贫困户、24.6428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
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脱贫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组建了市、县、乡三级帮扶工作队,对每个贫困户都落实了帮扶责任人,为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
市政府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地区实际出发,确立了举全市之力、聚社会之财、集全民之智,以“六个精准”为统领,以“五个一批”为路径,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个战线”同步展开贫困县摘帽和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三项任务”协同推进的整体思路。根据不同地区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市政府将全市脱贫攻坚战分为“两个阶段”和“三步走”:“两个阶段”就是2016—2018年为集中攻坚阶段,2019—2020年为巩固提高阶段;“三步走”就是2018年前,推进巴彦、木兰2个省级贫困县摘帽和117个贫困村、161898名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前推进延寿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完成20108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2020年,全面巩固提高,确保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与全市人民共同迈进小康社会。
B 缺地缺钱缺劳力
生产要素致贫超五成
据了解,经市农委统计汇总,按现行标准,全市现有贫困村163个,农村贫困人口201087人,其中国标人口102364人(收入低于2800元/年),省标人口98723人(收入低于3300元/年),分布在6个主城区外的其他12个区、县(市)的1661个行政村,其中,延寿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巴彦县、木兰县为省级贫困县。
经粗略分析和测算,全市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和比例为:因缺地、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等生产要素方面致贫的在51%左右,因病因伤残致贫的在31%左右,因学致贫的在5%左右,因灾致贫的在5.2%左右,因交通不便等其他原因致贫的在6%左右,因居住条件和生态问题等需要移民搬迁的占0.52%。各区、县(市)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建档立卡,根据致贫原因确定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和帮扶目标,要求做到不脱贫不摘钩。同时,扶贫部门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对脱贫的立即销号,对返贫的马上录入,确保真正贫困的人口一个也不漏掉,非贫困人口一个也不纳入。
C 五招扶贫脱贫
产业、教育、搬迁、生态和社保
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市委、市政府采取五项措施开展脱贫行动,第一招,就是开展产业脱贫。哈市支持贫困地区根据本地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情况,通过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逐步实现了资金、技术、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通过建立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贫困户”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坚持“以企带村、以村带社、以大户带贫困户”,使贫困群众更好地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地受益产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经营收入。
据统计,5年来哈尔滨市累计投入2亿多元,建设产业项目920多个,带动贫困户8.9万人,人均增收1000余元。
教育脱贫行动,则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落实教育经费倾斜政策,向贫困县的基础教育倾斜;市社保局组织实施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依托省会城市优势,开展“百社千企万人”就业行动,实现劳动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促进了5万多贫困人口就业。
阿城区、双城区和方正县通过提供资金补助等形式引导贫困农民向小城镇和中心村搬迁,鼓励贫困农民到产业集聚地就业,使贫困户借助搬迁逐步摆脱贫困。
市政府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坡耕地综合治理、水生态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加大对3个贫困县生态工程的支持力度,使5万多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通过推进低保政策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使15800名贫困人口享受低保政策、90%贫困人口享受新农合医疗保险、6.86万贫困劳动力享受人寿意外保险。
D 精准扶贫脱贫
农村贫困人口是短板
精准扶贫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治贫方式,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起扶贫长效机制,为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调研人员认为,“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虽然在扶贫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仍存在一些困难、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贫困状况亟待改变、思想认识尚需统一、精准识别尚需提升、工作思路尚需理清、扶贫规划尚需完善、工作机制尚需健全、扶贫资金尚需筹措。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指出,短板必须补齐,否则影响全局。哈尔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项短板。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
E 扶贫应规划先行
资金做支持监管为保障
扶贫脱贫,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因此抓紧完善扶贫规划,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
哈尔滨市应根据贫困的类型和原因、发展的资源和条件,科学制定扶贫规划,提高扶贫措施的精准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规划先行、规划为纲的原则,在摸清各方情况基础上,尽快编制出切合当地实际的精准扶贫规划;丰富充实规划内容。以县为单元、以村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确定奋斗目标、建设内容、具体措施、帮扶单位和资金来源,并将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村镇建设等纳入规划;加强规划编制指导,各有关部门做好精准扶贫规划编制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各乡镇高效率高质量地制定精准扶贫规划。
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建立一整套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才能整合精准扶贫资源,才能提升精准扶贫的效能。调研人员提出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确保上下沟通左右配合的渠道畅通,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更加顺应民意。同时要建立协作联动机制,由市政府扶贫牵头部门建立定期联席会制度,统筹协调处理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还要建立社会扶贫激励机制,通过采取荣誉表彰、项目冠名和减免税收等办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为他们扶弱济困创造条件。最后要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市直主管部门和有关区县应逐步建立一套包括扶贫对象识别、扶贫措施选用、脱贫效果认定在内的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全市贫困人口及时得到帮扶、尽快得以脱贫。
“扶贫工作少不了资金支持。”调研人员建议,全市有关部门和各贫困县应按上级要求,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谋划好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事业项目,切实做好政策性资金的承接和落地工作。市县两级财政应尽最大努力提供配套资金,不断扩大扶贫资金总量,发挥其“造血”功能,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通过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贫困户贷款贴息政策、发展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等方式,大力实施扶贫小额贷款工程,进一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协调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开辟精准扶贫的资金渠道。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通过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精准扶贫,逐步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的精准扶贫大格局。
“做好精准扶贫全程动态监管,是扶贫工作取得效果的保障。”对此,调研人员提出牵头部门应通过及时有力的督促检查,促使各贫困县做好精准扶贫每个环节每个项目的工作,不折不扣地把扶贫政策、资金、项目落实到贫困乡镇、村屯,确实使用在贫困群众身上。加强对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和扶贫项目、扶贫对象公示制度,确保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严格执行精准脱贫责任考(核)评和督查问责制度,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权重,将考核结果作为区县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评的重要依据,加大惩戒约束和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让全社会和广大群众评价精准脱贫工作成效,杜绝“数字脱贫”和“被脱贫”等情况发生。
●名词解释
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五个一批: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