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硕果累累 |
|
||||||||||||||||||||||||||||||||||||||||||
张 婷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明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积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完善机制,帮助舞蹈工作者“走进去”“沉下来”“融进去”,实现深入生活、采集资料、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的全方位、多维度对接。 从世界屋脊到天涯海角,从黄土高原到荆楚大地,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深扎”队伍的身影和舞步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这支文艺队伍以满腔热情深入基层,与百姓心手相连,佳作不断,成果丰硕。他们充分认识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才能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贯彻中央精神,推出新机制新思路新方法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11月,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五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号召文艺工作者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此后,中国文联、中国舞协立即团结动员广大舞蹈工作者,在项目统筹、资金投入、基层协调、专家帮扶等方面,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舞协迅速研究部署、制定方案,探索完善舞蹈工作者深入生活的新机制、新思路、新方法,要求广大舞蹈工作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增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两年间,中国舞协工作人员赴全国多个省区市调研,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与各地舞协密切联系,协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大家一致认为,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必须积极发挥中国舞协专业群团的职能作用,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探索完善舞蹈工作者深入生活的长效机制。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表示,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不是临时举措,不是一地一次,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项长期而扎实的工作。因而,中国舞协将人类学学科田野考察的模式运用到“深扎”活动中,每到一地持续从事实地考察,并建立回访机制,探索和不断丰富舞蹈工作者深入现实生活的形式,鼓励知名舞蹈家、编导以及研究者带头走向民间、参加志愿服务,以双向交流、结对帮扶等方式,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同时,中国舞协积极组织媒体,增强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广泛宣传长期深入生活的人物典型,宣传、发表创作的优秀作品、研究成果,扩大主题实践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行遍祖国南北,攀登“精神高地”“艺术高峰” 河北、海南、湖北、西藏、甘肃……两年来,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深扎”队伍奔赴全国老少边穷地区,在生活中锤炼自己,在人民大众中寻找真正的创作高地。 2016年2月22日至25日,由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带队,来自全国的56名舞蹈专家和舞蹈工作者组成采风团,赴河北井陉县进行采风。 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响水镇到五指山市南圣镇、毛阳镇,再到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牙叉镇,在乡村街头残破的老屋前,在草木疯长的山脚河边……2016年2月27日至3月14日,在罗斌带领下,彭煜翔、田露、朴永光、张荪、张麟、袁明、张浩、曹磊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编导和中国文联、中国舞协相关人员以及海南当地的舞蹈工作者一行20余人,观摩、记录并调研了原汁原味的黎族苗族民族民间舞。 2016年3月24日至30日,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夏小虎与刘江、夏广兴、刘建、唐黎维、梅昌胜、魏汉萍、王海洋、李翔等活跃在全国舞蹈编创表演一线的舞蹈工作者一行20余人走进湖北恩施,深入山区进行采风。 2016年10月25日至27日,中国舞协领导罗斌、李甲芹、夏小虎以及甘肃省的舞蹈艺术家10余人,赴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隆兴乡、鱼龙镇上尹家村,开展“深扎”创作采风活动。 2017年2月21日,夏小虎带领20余位舞蹈艺术家、理论家,再赴海南,进行为期7天的“深扎”创作采风活动。他们从海口出发,前往临高、白沙、五指山、保亭等地,深入感受当地民间风情,近距离观看当地多类型民俗舞蹈。 2016年8月16日至30日、2017年7月27日至8月4日,冯双白、罗斌率“深扎”队伍两度进藏。日喀则市江孜县、仁布县、定日县、拉孜县,山南市贡嘎县、扎囊县、琼结县,林芝市卡定沟、大柏树、米林县……两年来,40余位艺术家在西藏14个市、县留下足迹,行程3600公里。 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高原反应不过是队员们面临的第一重困难。在乘车由日喀则市前往定日县的路途中,车轮深陷泥潭无法前行,荒僻野外孤立无援,队员们在烂泥坑中齐心协力,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终于将车推出泥潭;在山南市琼结县采风时,豆大的冰雹突然从天而降,砸向专心向当地老艺人学习的舞蹈艺术家……然而,泥潭阻挡不住大家前行的步伐,高原反应消磨不了大家学习的决心,水土不服与饮食不惯消减不了大家考察的热情。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在“深扎”的路上,没有一个人退缩。这一路艰辛沉淀出了更加深厚的创作体验。 冯双白说,舞蹈界“采风”的态度真的变了,过去是“采风采风,观花过程;抓点动作,够用就行”,是只取动作、不见灵魂的掠影式采风。这几年的“深扎”则是真正攀登“精神高地”。“深扎”不是走过场给别人看,而是重上精神高地,反观自己、涤荡心灵。没有对精神高地的敬畏,也就无从攀登艺术创作“高峰”,“深扎”过程就是认同价值、确立坐标、对准高度的过程。 汲取民间养分,自觉向生活、向人民学习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中国文联、中国舞协组织“深扎”创作采风活动最大限度记录、学习并抢救濒于失传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也使得广大艺术家真正走进民间、贴近生活,汲取民间养分,自觉向生活、向人民学习。 在河北井陉县,“深扎”队伍对大梁江开锁、南康庄花脸社火、南康庄撵虚耗、拉花、扇鼓、跑驴、扇令官、聒喜好、九曲黄河阵、打树花、南张村面塑、灯展等民间艺术进行了观摩学习。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国文联、中国舞协带领舞蹈艺术家先后前往宣恩县、来凤县、利川市、巴东县等地,考察了宣恩县李家河镇原汁原味的滚龙连厢、舍米湖村古老的摆手舞、边奏边舞的八宝铜铃、幽默诙谐的耍耍等地方特色舞种。此外,艺术家们还走进利川市和巴东县野三关镇等地,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肉连响、傩戏、撒叶儿嗬等舞种进行采风。其间,大家与代表性传承人充分交流,切身感受当地风俗民情,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成因。 武都高山戏是甘肃省独有的特色剧种,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深扎”队伍来到甘肃武都,观摩了隆兴乡原生态高山戏和鱼龙镇当地群众原生态高山戏演出。在观看高山戏“作揖”“开门帘”“打小唱”等演出程式后,舞蹈艺术家们情不自禁地拿起扇子、毛巾当道具,跟着演员学起了“把式舞”中跳、摇、扭、摆等舞蹈动作。之后,舞蹈艺术家们还与当地高山戏的演员、研究者进行座谈,深入交流高山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为高山戏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海南,艺术家们观摩了钱铃双刀舞、八音舞、跳锣舞、招龙舞、盘皇舞、花灯舞、花竹舞、老古舞、舂米舞……大家每一次驻足观摩都目不暇接,连声赞叹。在这些醉人的原生态歌舞感染之下,大家纷纷拿起道具,穿好服装,加入到民间艺人的队伍之中,击鼓而歌,踏地起舞。 在西藏,锅庄、弦子、囊玛、洛谐舞、甲谐舞、卓舞、鼓舞等多种类型的民俗舞蹈让艺术家们流连忘返。他们与西藏民间艺人亲切交流,边看边学、边学边问,收获颇丰。 西藏自治区舞协主席丹增贡布为采风团成员讲解藏族服饰特点、教授藏族舞蹈动作。采风团的青年编导向民间艺人学习藏族踢踏舞的舞步。在“打阿嘎”这一独具藏族特色、反复夯打地基的劳作与歌唱中,编导格日南加琢磨出独特的律动。编导赵梁向藏族小伙儿询问舞蹈中各种器具的渊源及作用。“中国舞协的‘深扎’活动令我收获很大。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就像民族舞蹈文化,你必须亲身去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我们来到西藏,亲眼见证这里的雄伟壮观、神奇瑰丽,才会明白藏族人民为什么会跳出那样独具特色的舞蹈。这一切,隔着屏幕是无法体会到的。”赵梁说。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张麟认为,民族民间舞看上去形式简单,却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很好诠释,重要的是要在民族情感、民族形式、民族审美、文化内涵基础之上对舞蹈动作符号进行创造性地提炼。 “舞蹈创作一定要懂生活,你要捕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敏感地把握住一些东西。”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教授、编导田露表示,在海南黎族苗族群众生活的地区,看了许多黎族舞蹈,顿觉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很多元素都可以运用到今后的创作中。“在村子里走一走、看一看,即使是观察黎族苗族百姓是怎样走路的,对舞蹈创作都是有启发的。”田露说。 创作舞台精品,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次又一次精雕细琢,一夜又一夜苦思冥想,一滴又一滴汗水洒落,一遍又一遍反复磨合,带着新鲜的泥土记忆,带着深入生活的体验,2017年12月12日,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西藏自治区文联共同主办的“天域舞风——原创西藏题材舞蹈作品展演”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11部原创西藏题材舞蹈作品风格各异、特色鲜明。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作品成果呈现,通过这台专门为西藏创作的舞蹈展演,中国舞协希望让观众看到藏族舞蹈不同的面貌、不同的气质和更深层次的文化观照,以及艺术家发自内心为舞蹈提升和文化建设所做的努力。 展演中,既有群舞《转山》《青稞》《阿嘎人》《梦宣》《腾》《玄音鼓舞》《鼓韵新生》,也有作品选段的群舞《藏马》《勇士的歌舞》《戏面人》和独舞《暖》等作品,集结了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则岔演艺公司、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索县中学等单位,汇集了田露、王舸、袁媛、格日南加、丛帅帅、赵小刚、袁佳、李进、马亮亮、刘芳、索朗群旦、才旺卓玛、索南尖措等参与“深扎”的舞蹈工作者。 其中,由国家一级编导王舸领衔编创的群舞《转山》,取材于西藏地区的宗教活动转山,借助对转山活动中一老一少两对夫妇的生动刻画,审视生死,咀嚼情感,歌颂生命的可贵。为创作该作品,王舸曾随中国舞协多次赴藏。“走到藏民中间,感受他们的生活习俗、情感兴趣、精神信仰,你会有种莫名的感动。有了这种感动,再赋予作品形式和内容,感觉和气质就都对了。”王舸表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必须真正理解人民,去看、去听、去感受,才能创作出接地气、具有中国气质的作品。 作为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深扎”团队的一员,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师李进表示,在日喀则,遇见藏族传统民间舞蹈甲谐舞会演,当地人圆圆的帽子、长长的帽穗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原生态甲谐舞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把这种古老的艺术用现代方式展现出来,这就是《勇士的歌舞》。”李进说。 在罗斌看来,这次为西藏创作舞蹈作品,既是对“深扎”成果的检验,又是对成果的深化,对未来民族民间舞创作,尤其是对西藏地区的舞蹈创作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罗斌表示,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深扎”采风创作团队赴藏,遵循“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原则创作的这些作品,也是对当地文化挖掘的一种开拓。“今后,我们会将‘深扎’活动常态化,为我国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也希望以此鼓励更多编创人才,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更多有质量、有深度、有高度、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舞蹈作品回馈人民。”罗斌说。 结出学术成果,推动中国民间舞蹈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是舞蹈文化发展的思想先导。中国民间舞蹈艺术要想不断精进,除了做好实践,还需要理论建设与创新。因而,加强中国民间舞蹈理论的系统化构建,也成为中国舞协“深扎”采风创作活动的重要目标。 两年来,除了舞者、编导外,中国舞协还积极组织业界教师、学者、理论研究人员加入“深扎”采风创作队伍,地毯式考察散落在田野间的民间舞蹈,学习舞种内容、探索创作空间、调研保护状况、分析文化价值,为学术建设打基础,为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舞蹈出良策。 每到一地,学者们不仅以相机、录像机收集民间舞蹈素材,还以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进行审视,以田野考察的方式交出一篇篇记录、研究当地民族舞蹈文化的学术论文。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撰写了《转型期当口的中国民间舞——“深扎”的理论思考》。文中写到,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即真正认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本质。严格地讲,从20世纪40年代直到今天,我们对民间的“利用”“改写”“改造”“创新”太多了,而对其体验、认知、思考、保存太少了,缺乏“把阅读置于写作之上”的尊敬和积累……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重访民间,重新认识它、了解它、把握它,明白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本来自有“中心”。 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综合部主任、“深扎”项目负责人雷娟以田野考察方法调研黎族舞蹈文化,撰写了《“走访”海南东线黎族聚居区 ——管窥黎族民间舞蹈的变迁》。文中写到,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黎族积淀了丰厚的民族舞资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亟待解决。只有深入研究、挖掘黎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将黎族舞蹈传承下去,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更多展现黎族文化的精品之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真撰写了《采风中的舞蹈考古》。该文以第一现场的观察和多年来的经验来讨论采风中的舞蹈考古问题。文中写到,对舞蹈而言,考古不应该仅仅意味着在物质遗迹上寻找舞蹈形象,更应该是行走在田野间,通过采风观察历史的脉络与层次。 中国舞协工作人员赵磊撰写了《“深扎”活动中田野调查的文化反思》。文中写到,“深扎”活动的理论诉求在于弥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缺少的对舞目文化阐释的部分,这就要求舞蹈工作者打破传统的舞蹈采风模式,在详细记录舞蹈动作的同时,还要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方法挖掘舞蹈背后的文化成因。 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袁佳撰写的《南岛之春——海南黎族、苗族民间舞蹈的再生思考》写到,再生保护这一概念不局限于某个学术领域。无论是环境资源的再生与保护,还是古老文化文明的再生与保护,抑或古建筑街道等的再生与保护,都应该深入人心。作为舞蹈工作者,应该身体力行,多走出去、走下去,贴近人民,与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向他们学习。 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苏娅菲、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编导柯书剑联合撰写了《从黎族民俗审美浅谈跳娘舞的形成和发展》。文中写到,像跳娘舞这样经历了社会演变却依然完好地存在于黎族人民生活中的原生态艺术形式还有很多,其原因主要是它们无一不承载着黎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对自然界和神灵的崇敬之心。发掘黎族传统民俗舞蹈及其他艺术形式,并从中感悟黎族民俗审美文化中的深层价值,可以让我们回顾历史、反思历史。 “‘深扎’不是简单地‘到人民中去’,而是强化‘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双向互动形态。若每位艺术家能把‘深扎’过程当作自己的学术课题来做,必将使学术研究成果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有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形态与内涵丰富而厚重。这些记载着民间舞蹈的基因和机制的论文,终会汇成一本本地方民间舞蹈田野考察志,为第二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编纂做好准备。这是中国舞协‘深扎’采风创作活动的学术追求。”罗斌说。 (本版图片由潘杨、胡耀华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