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人们都知道有个“东四”。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里曾有一段时间也专门报告“东四”地区的天气如何如何。其实,“东四”的全称叫“东四牌楼”。它因四个路口有四个牌楼而得名。
笔者曾在东四一带住过,依稀记得那四牌楼的模样:在十字路口的四个路口分别竖立着一个大牌楼。这牌楼是“四柱三门”,即由四根大木柱子为支撑,构成三个大门。大门上端是一个平面的图案,中间嵌有额匾。在图案的上部筑有“两出水”的顶檐。顶檐是金黄色的琉璃瓦,图案由蓝色、绿色描绘而成,四根柱子则全是红色。如此结构、如此颜色搭配,使这牌楼美轮美奂,熠熠生辉。
在北京,不仅东四有这牌楼。在西四、东单、西单等地方也都有。因而这些地方也就叫“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这些牌楼在上世纪50年代已被拆除,人们也就习惯叫“东四”、“西四”了。
牌楼是我国一种特有的建筑,在北方、南方都有。从造型上看,有“冲天柱式”的,如东四的牌楼。这种牌楼的柱子要高出牌楼的额匾,直指蓝天。还有一种是“垂花式”的,这种牌楼的两端各有一对“垂莲柱”,柱头下面缀有含苞欲放的垂莲。这“垂莲柱”悬在半空不着地。所以这“垂花式”牌楼的最大优点是“占天不占地”。在北海公园,有不少这种牌楼。
从材料上看,有木制的,也有石制的。石制的牌楼,最典型的当属朝阳区神路街东岳庙对面的大牌楼。这个牌楼上面全是琉璃瓦装饰,黄色、绿色相间,蔚为壮观,至今保存完好。
在京城,牌楼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闲暇时常在一些地方溜达,对此深有感触。公园里,各式各样的牌楼装点在山路前,在绿树的映衬下很是好看;在街口,一座座牌楼矗立,颇显古城风貌。过去在东四一带,四个牌楼建在东西南北路口,周围商家林立,有丝绸店、菜市场、古玩店、茶叶庄、大药房,还有那著名的“爆肚满”。每天那里都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热热闹闹,人们有事儿没事儿都乐意到那儿逛逛。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对京城的牌楼情有独钟,在一次会议上,他曾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京城牌楼在夕阳西下时的壮美景观”。说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北京曾有一段“牌楼之争”的往事。争论的焦点就是这牌楼该不该拆。事过多年,孰是孰非,我们似乎也没必要去评说。但有一个令人欣喜的信息是:近些年来,在大力保护文物遗产的呼声中,北京的牌楼不仅得到了较好的维护,还建了不少的新牌楼。北京贵宾楼前、积水潭桥附近的小西天、朝阳区金台路的胡同口等地方都建了牌楼。这些牌楼给街道增添了动人的景观,还给路口以明显的标志,受到人们的赞扬。反过来讲,目前北京的一些大路口不是因建筑物雷同、没有明显标志,却常让人有难以辨认之感吗?
牌楼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造型、结构、彩绘及建筑技艺,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也正因为这一点,海外华侨华人都把它视为“民族名片”、“祖国象征”。在聚居地修建的唐人街,大都建有大型的牌楼。人们每每驻足观赏,睹其物,思其情,是一份绝好的精神寄托。(刘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