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阿凡达》的人会惊叹,一旦穿上战斗机甲,即便柔弱女子,也拥有了刚猛的力量。很大程度上,这像是汽车时代的一个隐喻。当越来越多人拿到车钥匙,体验车轮上的生活,机器赋予人以速度与力量,也在影响人的行为与心态。一些平日温文谦和的人,手一握方向盘,就很快像换了个人,变得焦躁易怒, 轻则语言粗鄙,重则与他人大打出手,甚至采取极端行为。于是,“路怒症”“路怒族”等名词进入了公众视野。
医学界把“路怒症”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心理学家分析,“路怒”源于驾驶中面临的各种压力,生活中的不顺也会成为诱因。法学专家则指出,违规驾驶、违法行为是点燃怒火的火星。在这场“会诊”中,或许我们更应回到人的心灵世界。
前车稍慢一点,就不耐烦地摁喇叭;被其他车别了一下,就一定要追上去还以颜色;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却总觉得不抢道就吃亏了……从这些“症状” 中,人们发现,端坐在驾驶席上的,其实还有种种不良心态。耐心少了,急躁多了;理性少了,冲动多了;包容少了,计较多了;礼让少了,争抢多了。
据说,印第安人用绳索把涂上蜂蜜的石头挂在树上。熊举起前爪触碰石头,石头受力后就会开始进行钟摆运动,并打到熊的身上。被激怒的熊,会越来越 用力地去击打那块石头,而石头的“反击力”也会越来越大。最终,筋疲力尽的熊被石头击倒。然而,真正击倒熊的,是眼中只有自己的偏狭,是那种“妄肆其忿” 的戾气。以此反观“路怒”,如果人与人之间少一些霸道,多一些恕道,少一些恶意,多一些善意,那么还会陷入追逐不止、冲撞不停的循环吗?
把车开好不容易,但更难的是驾驭自己。“怒”字,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控制不了怒气,也就成了情绪的奴隶。公交车上,有为争座位而动手的;商场排队,有争先后而恶语相向的;甚至人群之中,只因多看了你一眼,一个眼神也能引起冲突。“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冲天怒气之下,害人害己,更损害公序良俗,谁都不是赢家。金庸先生有句名言:“不生气,就赢了。”赢,就赢在豁达的胸怀、包容的心态,赢在一个文明有序社会带给人们的获得感。
古时,驾车有“五驭”,《礼记》中有“入国不驰,入里必式”等要求,千年车辙之中,深深刻写的是规则,涵养的是行车之德。今天,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私家车司空见惯,国人正加速驶入汽车社会,让观念和素养追上时代的车轮,显得日益迫切。前段时间的热映影片《速度与激情7》,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两辆车分别朝着不同方向的岔路驶去,是驶向平和与幸福,还是躁动与危险?这确乎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回答的锥心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