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资讯 > 一套好校服是怎么“炼”成的

一套好校服是怎么“炼”成的

2017年12月21日 08:32:02 来源:北京日报 访问量:106 作者:张硕

校服设计理念越来越民族

一套好校服是怎么“炼”成的



    “校服宽松肥大,孩子的精气神都包藏在校服里了。”无论是60后的潘波还是80后的周游,都对当前多数学校的校服有着这样的印象。

    然而他们不甘于此,因为他俩都是全国中小学学生装(校服)研究中心和北京市中小学校服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自中心成立以来,这个团队一直在为让北京乃至中国校服“以衣载道,修身明德”默默努力。今年12月3日,该中心举办了一场校服展演活动,其中含有中式元素的校服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

    “服装的三要素是色彩、面料和款式,校服本身则承载着德育、美育等教育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说起来简单,但将这些理念结合起来,做出一件漂亮的校服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校服中心主任潘波说。

    中国风校服亮了

    这次校服展演活动上,来自研究中心的50套校服作品被孩子们穿上了舞台。这些校服分为“青蓝冰水”和“风华正茂”两个系列,其中包括各季节的运动服、制服以及常服。两个系列中都包含中式校服,而周游设计的一套中式制服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

    这套制服看上去如同中山装,传统绣花、暗门襟等元素,都是以前校服中不曾出现的设计。“这些年民族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去年起我们就推出了中式的校服,今年这套制服更适合孩子们参加一些隆重的场合或是对外交流活动。”

    更令周游高兴的是,已有一所名牌中学选择了这身制服作为校服之一,而且得到的反馈相当不错。

    最初理念简单做工差

    在专业的服装设计人员看来,社会上的太多校服实在谈不上“好”,无论是颜色搭配还是做工款式,都存在很多缺陷。研究中心潘波感叹:“以前咱们缺乏专业的校服研究设计机构,学校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由服装厂生产出样品后再确定。”当时的校服理念更多会考虑到适合孩子运动等特点,但配色、款式则并不理想,更何况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等因素,面料的使用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后,运动服成为校服在各中小学校普遍采用。

    直到近些年,国内已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以校服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在校服供应上具备名气,拥有一定实力的校服设计团队,但用上的学校仍然较少。

    做工也足以影响到校服的整体穿着效果,简单地说,校服看上去像是“面口袋”,并不仅仅是因为校服肥大。潘波主任找来了几件同款校服,这是不久前在一次招标会上从多个厂家拿到的样品,一条运动短裤,做工好的裤腰看上去褶皱均匀,缝线平直,但做工差的,裤腰松紧带的弹性导致连裤腰腿都皱巴巴的,很难看。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只是工艺上的一个小差别,但外行很少知道。

    设计受成人理解干扰多

    “校服在整齐划一的前提下,是有着一些德育、美育上的教育意义的,比如它有形式感,所以周一升国旗要穿;大家穿一样的衣服,体现孩子们之间平等。”做到整齐划一并不意味着校服就好看,潘波主任对自己女儿穿的校服便不太满意,主要问题是衣服肥大、春秋装采用的面料还是二十年前流行的金光绒面料。“尽管这种面料结实耐磨,可孩子不爱穿,连我这个学服装专业的家长都觉得不好意思。”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个,除了上述做工方面的原因,校服中心的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遇到过一种情况,某学校委托研究中心设计校服,但给出了“大红色、大绿色为主色调”的要求,虽然在人们想象中,“红花绿叶”代表着年轻活力,但实际这样配色很难实现效果,反而看上去别扭。

    还有一些学校,校长、德育主任都非常重视自己学校的校服,有很多想法,把成人对服装的理解干预到校服的设计之中,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新奇特”的校服。

    这两年研究中心做出了不少成功的校服案例,一家军队小学曾上门求设计,研究中心拿出了以“迷彩”为主题的想法。这套迷彩服并不完全等同于军队的配色,相比之下它更鲜艳一些,配合上合适的流行时尚面料,“我们收到的反馈是孩子们都很喜欢穿它,用家长的话说,‘到家都舍不得脱下来。’”

    在潘波主任看来,既然设计的校服是给孩子们穿的,那么判断校服成功的标准,应该是孩子们决定,“在统一的前提下,让孩子们更爱穿。”

    面料重要但成本未必高

    具体到校服的制作上,一些因素可能制约着好的设计理念得不到理想效果。“校服上常有学校的标志,比如说这一套,它的标志看上去立体感不够强。”

    至于具体的做工、走线是否平整等,即便是同样的材料也能让效果千差万别。“很多细节都可以得到90分,看似挺高的分数了,但是,很多个90分凑在一起,就不及格了。”

    更细致的做工可能意味着稍高的成本,更好的面料让服装视觉、触觉效果好的同时也在增加着成本。“总体来说,一套价格在150元左右的夏装校服、230元左右的秋装校服,应该可以实现相当不错的效果。”而这个价格也基本可被普通家庭接受。

    相比之下,材质所占的成本比重并不算大,国内大部分校服使用的是针织面料,这种面料则是以“公斤”等重量单位来计算,质量好的与质量差的面料每公斤也就相差30元至40元,但品质完全不一样,像夏天学生穿的T恤衫,每公斤能做4到5件,因此平摊到每套校服上,相差并不多。

    “北京有130万中小学生,由于身材变化,小学购买两次校服、初中一次、高中一次,也就是说每年40万学生对校服有需求,而且每个学生要买两三套校服,算下来这是个巨大的市场。当同一款式同一质地的校服数量增大的时候,质量会因工人熟练有所提高,而成本也会更低。”潘波主任说。

    审美在变但校服没跟上

    如今已是校服设计者的周游,也会时常想起自己上学时候的校服。从专业的角度看,当初的校服谈不上精致,而且,“冬天我会在里面穿上厚衣服,外面穿校服,而校服袖口缩紧的设计,让写字非常不方便。”这些经历都影响着她对设计细节的把握。

    年轻的设计师们大多会有着各自对校服的记忆和感受,但潘波却没赶上穿校服的年代。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他读书的时候,“算下来一身衣服成本顶多十几块钱,但对生活来说已经是负担。不仅没有校服,我们甚至想不到校服。”

    几十年的社会变化,让孩子们的校服从“穿得起”发展到“穿得安全舒服漂亮”,其中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审美;改革开放后不少学校选择了西服式的制服,如今,一些校服设计也冲破了条条框框,细节中既带有现代的流行元素,又结合了很多新的理念。比如几天前的展演中“青蓝冰水”系列校服,取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另一套校服“风华正茂”以灰色为主调,二者的配色都是考虑到了京城特色之一——青砖灰瓦。

    展演上还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校校服色彩体系》,供各学校参考使用。目前本市已有20余所学校与北京市中小学校服研发中心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中心将以色彩体系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为其研发个性化校服。

    最近这段时间,每次在街上看到孩子们穿着并不算很得体的校服时,潘波便会想起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不平衡、不充分,社会发展起来了,但校服还没跟上。”

    “以衣载道,修身明德”这八个字,是校服研究中心的理念。而这不仅仅是设计人员的目标,“穿上得体校服的孩子身上,也能体现出这八个字,那才算成功。”     本报记者 张硕 J233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