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墨语飘香 > 刘国昌:京味文化(十六):北京的坛

刘国昌:京味文化(十六):北京的坛

2017年07月12日 11:33:58 来源:海外网 访问量:723 作者:刘国昌

8718570_160109412117_2.jpg

在北京住久了的人都知道,京城里有4个坛比较出名、至今保存完好。哪4个坛呢?就是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

北京城的建筑格局基本上是个“棋盘型”,规范有序。这4个坛的设置也依据这个特点,分处在京城的东南西北:天坛在南面,前门外的天桥附近;地坛呢?坐落在北面,安定门外;日坛在东面,朝阳门外;月坛,则在西面,阜成门外。如此一个设置,形成了“以故宫为中心、天南地北、日东月西”的局面,颇为对称、和谐。

坛为祭祀之地,这4个坛都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的地方。在天坛祭祀天神,在地坛祭祀地神,在日坛祭祀日神,在月坛祭祀月神。

这4个坛是什么时候建的呢?据史书记载,这4个坛都建于明朝,但可不是一起建成的。最早建的是天坛,它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最初叫“天地坛”,是祭祀天神、地神的地方。也就是说当初是把天和地一齐祭祀的。过了100多年,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制定了在京城四郊分别祭祀的规矩,于是在北郊另外建了祭祀地神的地坛,原处也就改名为“天坛”。地坛从“天地坛”分离出来之后,就成了专门祭祀地神的地方。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叫地坛。

祭天、祭地都有了地方,那么祭日、祭月也得有个地方。于是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又分别建造了日坛和月坛。日坛又名朝日坛,主体建筑是祭坛,四周环绕着矮墙。坛为方形,西向,白石砌成。坛面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墁砌,四周有壝墙(短围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3座,其余三面各1座。月坛,又名夕月坛。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高台,高1.5米,坛面铺设着白色琉璃,四面设有白石阶。

在明清两代,把祭祀这件事看得相当重。比如每年祭天的时候,皇帝要亲临天坛的祈年殿,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祭天前要沐浴斋戒,然后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祭祀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洪亮的钟声为祭祖典礼大壮声威。每逢甲、丙、戊、寅、壬年,皇帝还要在春分日寅时亲临日坛朝日。祭拜时皇帝是红袍加身,颇显隆重。在丑、辰、未、戌年,皇帝则要亲自赴月坛行祭祀礼。

时至今日,这四坛依然存在,各种古建筑保存完好。比如天坛的祈年殿,现在已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在这四坛中,天坛的地盘最大,占地270万平方米,园内古木参天,花草葱茏,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地方。

地坛的地盘也不小,仅次于天坛,每年春节都在那里举办庙会,热闹得很。

现在已成为旅游场所的日坛,由于坐落在使馆区,而且林木成荫,路面整齐,古朴典雅,景色幽静,成为各国外交官员及家属们喜游的处所。

月坛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开始对公众开放祭坛,并在其外部设置了儿童乐园,还加种了婆罗树、梧桐树、石榴树和桂花等名贵观赏树种。近期又在进一步修缮,在布置上突出“月”的主题和秋的意境,使之成为北京一处优美的赏月和游览胜地。

   当时建这四坛,分别是为了祭祀天、地、日、月,祈求它们给人间带来好运。这无疑带有迷信的色彩,因为当时的人们对于各种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只好借助于此。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多少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们尊重天、地、日、月。仅就这一点来说,还是可取的。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当然无需再去搞什么祭祀,但与自然和睦相处,照自然规律办事,还是应该努力去做的。您说,这话在不在理儿?(刘国昌)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