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墨语飘香 > 刘国昌:京味文化(十七):北京的夏天

刘国昌:京味文化(十七):北京的夏天

2017年07月17日 10:10:20 来源:海外网 访问量:664 作者:刘国昌

TIM截图20170717100519.jpg

d6cba6b8tx6CbmZs56078&690.jpg

北京的夏天是漫长的,有好几个月的时间。然而,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美好的。

先说这景儿。京城夏天的景色十分诱人:天是蓝湛湛的,偶有几片白云飘过;地上的花木葱茏,长得很茂盛;北海、什刹海、护城河的水面静静地在流淌。整个北京城像一个打扮好的姑娘,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美好风貌。

夏天,无疑是热的。北京人虽也抱怨,但日子依然过得有滋有味。您瞧,每天早晨天刚亮,人们就起床了,有的到街上遛弯,有的打扫院子,有的忙乎早饭。胡同里的小饭馆早就开张了,烧饼、油饼、炸糕、豆浆,一应俱全,任人挑选。到了7点多钟的时候,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该走的都走了,家里、胡同里就剩下了一些老人。这些老人也不闲着,拿个小板凳往街上那么一坐,或做着手里的活计,或看着小孩。到了10点多钟的时候,推车卖菜的来了。人们上前一边和卖菜的搭着话,一边挑挑拣拣,买回自己喜欢的菜。

吃罢午饭以后,人们大都要睡个午觉。可孩子们却没有这个习惯,照常出去玩。虽然学校也有规定让睡午觉,有时还派老师来检查,但孩子们依然故我。特别是到了暑假,那孩子们可撒了欢儿地疯玩,一会儿逮蜻蜓,一会儿粘知了,一会儿打扑克,玩个没完没了。有时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也不回家,家里的大人得上街喊好几次,叫他们回家吃饭。

晚饭一般都在院子里吃。一个小方桌,几个小板凳,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着。在院子里吃饭别有一番风味,一是凉快,二是环境也好。北京人很会装扮周围的环境,比如这院子,不管是大杂院,还是独门独院,差不多院院有棵树。有树便有树荫,有树也就有风。您想凉快不凉快!还有的人家喜欢在院里搭个凉棚。什么是凉棚?凉棚就是在院子里竖起4根柱子,上面用竹竿搭好顶,然后把苇席铺在上面。这凉棚一搭可舒服了,人们在下面吃饭,吃得津津有味,比平时吃得还多。

晚饭后的时光,是最热闹的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尚无电视可看,乘凉成了人们的活动方式。家门口、胡同里,到处坐满了乘凉的人。北京人乘凉也不是干坐着,有的沏杯茶慢慢品着,有的几个人围在一起聊天,有的拉起二胡。那时候有的人家已有了收音机,遇到有球赛转播、相声专场,主人会把声音放大,周围聚了不少人在听,时不时发出阵阵的笑声、惊叹声。

进入七八月份,雨季来了。说起这下雨,一则为喜,一则为忧。喜的是带来了凉爽的好天气;忧的是雨水进了院还得掏水。北京城里的平房多;院子呢,也一般比外面的路面低。一下雨院里就积了不少的水。怎么办呢?街坊们有招:那就是用盆往外掏水。您还别说,北京人素来有个爱帮助人的好传统。在掏自家院里水的同时,还分出人去帮助邻居家。在掏水的时候,孩子们可是大显身手。哥几个雨衣一穿,拿个小盆就上阵了。雨还在下着,但大家干得依然很欢。为什么?就是不让雨水进了屋。

雨过天晴,胡同的房屋像洗过一样,让人看着那么清新舒爽。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走出屋子,透透气。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跑到街上,光着脚蹚水玩。有的还在水面上建个“坝”,把水聚集起来,然后用纸叠几只小船放在上面玩。

这说的都是以往的事儿。如今情况不同了,不少人都住进了楼房,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北京城的夏日时光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但不少人还是怀念以往的日子,怀念那浓浓的人情、怀念那充满韵味的情景。(刘国昌)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