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语:一个社会道德环境的形成,在于人们的道德实践,更在于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准的不断提高。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修养呢?这里面大有讲究。其中知德、学德、修德和践德等,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现我们将连续刊载中文宣三百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魏良鹏编著的《生活中处处有道德》刊载的文章。读读有关这些方面的文章,看看写得是否在理?
修养,乃修学、养成之意。修德,说的是要进行道德方面的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要一条就是要注重这种道德的修养。只有将道德要求内化于心,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道德修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以后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发挥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理论。这一理论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说,他最担忧的是“德之不修”,即不重视自己品德的修养,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理论,并强调“内省”的修养功夫,要求他的学生曾参每日“三省”自身。孟子进而指出,人们经过坚持不懈、诚心诚意的修养,就可以产生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宋明时期的思想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尤其在修养方法上强调“居敬穷理”和“省察克治”。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颜元等人则进一步强调“习行”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在习行中才能迁善改过,达到提高人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当前我们正在加强道德建设,理当继承这些修德的好传统。我们应当认识到,修德是一个知识武装、提高认识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学习不断地把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人们的感情、意志和信念,并且认真贯彻到行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并再贯彻到行动中去,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在近现代出现了很多道德修养的典范,人们所熟知的刘少奇同志,他于1939年7月在延安马列学院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一长篇讲话,对提高共产党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1943年,周恩来曾手订《我的修养要则》,共7条,作为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的座右铭。这7条是:①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②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③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④要与自己的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⑤适当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⑥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⑦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刘少奇、周恩来十分重视修养这个问题,并身体力行,为人民做出了榜样。
面对如今多元化的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不要以为“道德可以自然生成”,更不要觉得“这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那些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一些人没有在修德这个问题做好“作业”。由于根基没有打好,当一些诱惑出现时容易迷失方向、随波助流。针对这种情况,在当下尤其要强调修德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尽快见诸于实际行动。
修德,最重要的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内化于心,不仅要熟知其内容,还要用其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之牢记在心。这是保障在具体行动上充分体现的前提和条件。
修德是践德的前提,让我们都在这方面都拿出实际行动吧!
编辑:朋天岳
责任编辑:文宣君
传承华夏文明
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