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走进艺术名家工作室” 系列一 闫平:花开一次为自己

“走进艺术名家工作室” 系列一 闫平:花开一次为自己

2017年06月16日 16:30:20 来源: 新华网 访问量:665 作者:撰稿/伊媛

    (策划、主持/袁思陶 撰稿/伊媛 摄影/邢贺扬)

    2017年初夏,新华网书画频道“走进艺术名家工作室”系列访谈栏目组来到了首期嘉宾、著名画家闫平位于西四环外中间艺术区的工作室。

闫平在工作室中

闫平作品《似水流年》 2012年

     闫平老师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家学会理事,曾长期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她是当代最成功最受瞩目的女性画家之一,其作品将生命力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渗透出在女性视角和个体意志的背景下对艺术与生活关联的追问。

     今年4月,闫平和丈夫著名画家王克举在中国美术馆分别推出了个展“闪烁如歌——闫平艺术展”和“正是橙黄桔绿时——王克举艺术展”,广受各界称誉。本次访谈便以这次展览为引子,新华网书画频道主编袁思陶博士和闫平老师通过对话,一同回顾她的艺术历程和生命体验,向广大网友展示一个艺术家真实的内心世界和艺术创作中激情挥洒的点点滴滴。 

闫平在创作中

 

   【追求】

    闫平:每一次画画,都要是一次创作

    
     袁思陶:闫老师,您今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闪烁如歌——闫平艺术展”。 与此同时,王克举老师的“正是橙黄桔绿时——王克举艺术展”也在美术馆举办。能否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次展览举办的情况?
 
     闫平:这次的展览是一次中国美术馆的邀约。我平时有画画的职业习惯,每天按部就班早上九点钟开始作画,所以积累了一些作品。
 

闫平作品《法国写生 尼斯的码头》 2013年

     我和王克举老师去年60岁刚退休,这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送给我们的一个大礼物。美术馆希望呈现我们这样一个年龄段仍处于职业实力状态的系列展览。他在3号厅,我在2号厅,一个在东一个在西,进行展览。
 

 闫平作品《好时光》 2015-2016年

     能举办这次展览,我们俩也挺开心的。我们好多年都没在中国美术馆做个展了,这次也有一种向社会各界汇报的意味,所以展览要有更多的完整性,以充分表达这一段时间我们对绘画追求的状态。我觉得我尽力了。

闫平作品《闪烁如歌》 2017

    袁思陶您提到了展览要表达您对绘画的追求,那么,在您现阶段的艺术追求,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闫平:今天,整个世界由于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使过去单一的造型艺术的受关注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艺术家会分析很多方面,比如网络带来的新生活、新生活带来的艺术边界的扩野。而我们已经养成了用绘画的形式抒发心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作为一个专业的老师和画家,我认为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新技术、什么样的新生活,只要你能够表达你的内心,呈现出的就已然是最好的东西。

    像梵高,在今天看到他的画,你仍然会很激动。是因为他的技法特别好吗?是因为被画的那个地方天特别蓝、麦田特别清新吗?都不是。而是因为梵高去了那里,用他的一颗真心支配了他的手和眼睛,才能有那么激动人心的艺术打动今天的观众。

闫平作品《在梵高的麦田里》 2013年

    无论这个世界是怎么变化,有一个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你是不是能吐露心声?我们都属于成熟画家了,在技法上我们对西方油画一直是一个学习的状态,但真正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仍然有一腔热血投入其中。

    现今的这个世界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还会有一些人不吃不睡也要画画?是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完全独立的自我,“我有话要说”。我觉得用艺术的语言表达自我,很重要很重要。为了形式而形式,会很没有劲。

闫平在创作中

    袁思陶如您所说,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注入自我的个性。

    闫平:是的。实际上,在艺术创作中注入自我个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画画的人能不能成为艺术家,这就是关键。

    很多同学会说“我这是一张习作”、“我这是一次练习”。如果是这样,他们的作品永远都只是一张习作、一次练习。你一定要动手去创造、表露心迹,每一笔都要注入自己的东西。就像有一个“神儿”一样,你说有才会有。

闫平作品风中的小船》 2014年

    在教学中,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告诉学生“你这不是在画一张习作”!有很多孩子跟我说我下课再去创作、我私底下比上课画得好。我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在课堂上给你大片的自由,让你表露心迹,你都没有状态,都只在盯着那些比例啊结构啊。这些当然都非常重要,你必须学会。但这些技术,是一入手,就要用来去表达你的心迹的。每一次画画,都要是一次创作。

闫平作品蓝桌子黄柠檬》 2012年

    绘画平时付出的努力、下的功夫,就不能是草草的,每次都要入木三分。你只要一动手的那几笔,没有哪一笔应该是小的。画家有的时候说画张小画,休息休息吧。可是每一次你这样想的时候,你那幅小画是画不好的。你画小画时,必须像面对大画时,百分之百地投入,才会得到“这幅小画画得真好”的成果。饱满的热情不可或缺。

闫平接受新华网书画频道专访

 

闫平作品《都有一颗勇敢的心2014年

闫平作品《相亲相爱不孤单》 2013年

 

    【坚持】

    闫平:每一个阶段的绘画,都是对当时生活的“有感而发”

 

    袁思陶在您的艺术生涯中,一直都非常注重自我个性的表达。那么,您是从何时起认识到这一点的呢?

    闫平:其实,最早的时候,我也曾经历过在习作和创作之间“摇摆”的阶段。直到我到中央美术学院上学,开始做毕业创作,才有了变化。

闫平作品《英国的夏季》 2014年

    上世纪80年代初,美术专业的学生好像突然发现了“西方曙光”,除了苏联的学院画派,还开始看到了梵高、看到了马蒂斯、看到了毕加索,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阶段都逐渐呈现在眼前。西方艺术大师的艺术强度,和我们所学习的、模仿的、客观的比例动态,有很大的差距。他们每一位都很有个性。他们离生活很近又很远。和那种写实地、很客观地表达世界的方法,相当不同。这种东西对每一个画家都特别有吸引力,又特别有难度。

闫平作品《水中的太阳》 2014年

    此外,咱们中国的教学方法也很有一套,教我们有感而发。比如谢赫六法,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特别是“有感而发”这一点,在最初的时候,让我开始明白要有感受再去表达,才会有共鸣。你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好。

闫平在创作中

    袁思陶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母与子”系列,就是典型的充满真挚感情的作品。能否请您回顾一下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由起?

    闫平:那时我的孩子还很小。我在北京,非常想念他。恰好那段时间播映了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面的女性展现出了她的强度、力度,给我很大的触动。我从女孩变为母亲,也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让我认识到如果你有一颗母爱之心,应该在绘画中强调你的自信心,乃至于能够去适应所有生活的能力。

闫平作品《母与子》 2001年

    所以,我要选择一种既能表现一颗很柔软的母亲的心,又很有力度、很有规则的表现形式。于是,我发现了西方的纳比派绘画。它是那样得温暖,并且体现着那时候我们想追求的一种生活,精神安宁而富有。其实,我们那一段真实的生活状态是很慌乱的,面临各种问题,没有现在这么从容。所以纳比派绘画从画面到精神状态,对我都非常有吸引力。

闫平作品《母与子》 1991年

    法国那一时期的绘画,从实验画派后期到表现画派之前,对我影响很大。纳比派绘画有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打破了客观物质的边界,使你觉得在茫茫生活中有一种重心。在今天看来,我也认为它是非常温暖而有秩序的画派。

闫平作品母与子》 2001年

    袁思陶您的绘画和您的现实生活有很强的连结感。

    闫平:我每一个阶段的绘画,都是当时生活的“有感而发”。但如果在绘画上没有追求,表达也不会到位。有多少诗人、多少文学家,他们不是画家。有多少人有真情实感,恨不能把自己的肉割掉,但他们不一定能用艺术去表达。如何让你的精神立刻变成绘画、立刻变成造型色彩空间、立刻变成绘画状态,这是作为一个好的艺术家你的能力。

闫平作品母与子》 2003年

    你是画家,你就得用画家的语言说话。以前我们上课时,老师说你们的话可以少说,话说多了就漏气了,气要在心里。老师还曾教导我们,要把“气”(精力)放在大画上,而不要都用在描摹你的小稿上。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讲得“气”也是贯穿相通的。

闫平在创作画作《吸引》的过程中,调整模特姿势

 

    【求变】

    闫平:女人的内心是草原,你浇灌了哪一块,哪一块就会很旺盛

    

    袁思陶您后来的创作,像“小戏班子”系列,和“母与子”的风格非常不同。这种改变是怎样产生的?

    闫平:在 “母与子”时期,就有评论家在文章中说:“闫平,你愿意一辈子都只是画“母与子”的画家吗?你以这个题材成名后,难道就没有别的想法了吗?”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这也正是我的困惑所在。

闫平作品《小戏班子》 2000年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的心态开始有了变化。女人的内心是一个荒芜而疯长的草原,你浇灌了哪一块,哪一块就会很旺盛。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浇灌了母性,它的比例就很大。当孩子逐渐长大、不再那么需要你时,自然就会变化。而且,从绘画的角度,我也希望自己能有进展。

闫平作品《青梅竹马》 2005年

    那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西方整体绘画的秩序感。不从哲学,只从绘画到绘画,我就发现了我们之间的不同。譬如立体主义绘画,为了扩大绘画的艺术语言,用了不知多少种方式方法去打破客观。

    很多画家都害怕被客观现实的生活吸引、去追求细节的描摹;但同时又害怕远离生活后的空荡荡。然而这种纠结,对画家来说,是非常有力度的。你生活的真实世界和艺术世界,来回跳转。齐白石说“似与不似之间”,但怎么个似法,怎么个不似法,每一个画家都有不同。

闫平作品《你是我的潘安貌》 2008年

    我注意到立体主义绘画,注意到了马蒂斯和毕加索。特别是马蒂斯,我从生活角度注意到他的甜美、平静、优雅而有力度,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如今,好多人会有反面的意见,认为他过于优雅、过于甜美。但我觉得这种意见实际上是对生活的甜美和优雅,不够理解与了解。

    事实上,我觉得甜美和优雅的力度是很大的。法国是最不排斥美丽的国家。我直观感觉到马蒂斯的美丽,他画面整体的用笔:苍茫的大地、历史的硝烟。当你在混乱的生活里面,忽然发现马蒂斯宁静而有力度的美感。他的颜色是那样的简洁,让你在尝试的过程中会突然发现自己俗气的一面,因为你没有经过精心的概括,就算你精心概括也不知道该概括的是什么。一个好画家,他的绘画语言和他的精神一定是高度一致的。

闫平作品《小鱼儿是自由的》 2012年

    在那个时间段,我发现了马蒂斯等人的风格对我的吸引。同时我看他们的传记,想知道是什么使他们的绘画呈献出这样的效果。

闫平正在创作画作《吸引》

    袁思陶您在作品中也一直呈现着您的独特性、不断的开拓性,譬如“小戏班子”系列注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您怎么看中国文化的元素和油画创作的关系?

    闫平:我经常听到外国人说中国话,咱们是觉得很好玩,但是真难听。尤其是外国人唱京戏,这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人画油画……所以,我觉得想要画好油画,必须要彻底了解西方、彻底拿下那些东西,绝不能是囫囵吞枣。特别是不能,什么都还没有做好,就要让油画具有中国的什么东西。当然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让它最终变成本国的、你自身的一部分。但这需要经过非常大的努力。

闫平作品《有雨的日子》 2002年

    我确实意识到是不是应该在创作中加入一个东方人的视角。结果,我发现很多人用国画的绘画形式,直接就运用到了油画的画笔上、画布上。然而,这样的话,国画家会直接把你踩在脚底下的,硬硬的毛笔和松软的宣纸产生的效果,那是一生的训练。

    油画需要千言万语的过程,国画则是一笔我也不嫌你少。最神奇的就是国画居然能“一笔到位”。我便开始思考,这一笔是怎么训练出来的?怎么才能融入一点中国文化的意味?

闫平作品《夜深沉 之 一》 2008年

    在看中国戏曲时我进行了深入观察,这些上千年的东西,它是离生活有相当远的距离。好多演员平时一看一般般,一化上妆、一出了舞台上的那个神采飞扬,就像是天仙,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当时正好谭盾很火,他有一个交响乐,里面出现了高胡的声音,虽然我觉得高胡在里面有一点点刺耳,但它展现了一种可能性。我于是决定先找一个中国的题材,试着去画一下,那段时间就做了一个“唱不尽的牡丹亭”展览。

闫平作品《夜深沉 之 二》 2008年

    袁思陶“唱不尽的牡丹亭”也是戏曲题材,您是怎么持续关注戏曲这个题材的?

    闫平:这其实是一个开始。我那时自身女性的状态超过了母性的状态。自己的理想终于在现实中得以实现,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真的了——戏曲中的那种精神对我是有影响的。我开始真正地听唱戏。演员在台上的那几分钟感觉是换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立刻呈现在了你的眼前。他们演戏的过程帮我提炼了我想进入中国意境的状态。

闫平作品《呼吸粉红》 2005年

    有一天,我看到了关良的画,发现他们那一批画家很爱画戏曲的题材。而我则希望能自由跳跃于戏和人之间,我对人特别感兴趣,现实生活中人们生活得那么粗糙,但戏里却那么得有精神。

闫平接受新华网书画频道主编袁思陶专访

闫平作品《野百合》 2015年

 

    【绽放】

    我画花,是为了自己精神上的放肆

 

    袁思陶我认为题材对您来说,就是不同时期嫁接的桥梁。您更关注的是对绘画语言本体上的突破。像您后来的花卉系列,就充满了情绪上的表达,能否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创作心得?

    闫平:很多人很轻视画花、画静物,认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题材。可我不是这么认为的。首先我觉得花是很决绝的,开了我就败,我死也要开。我生活中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我好像没有能耐去对待复杂的状态,能躲避的事就躲避,非常自我保护。但是,我内心有非常勇敢的一面,我总是要有说了算的地方,那就是油画。这是我能放肆的一个地方,就像是花开一次为自己。

闫平作品《开到荼靡的春天

闫平作品《花儿 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2014年

    所以我每次画花,都是为了自己而画。我盛开,我张扬,为自己开一次。所以,我安慰自己的方式,就是画花。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画一堆花。我画花,全是为了自己精神上的放肆,开心地放肆、放纵。

闫平作品《窗外的春天》 2016年

    袁思陶很多人都只是把花卉当做静物来画规规矩矩的,但您的荷花、百合,甚至树枝,都可以随意地飞舞,肆意在每一个空间。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闫平:你会听到有人说,他就是个画花的、画静物的,人画得怎么样无所谓。其实,画什么都可以了不起。你只要一动手,静物、人都是最重要的,有句话“如果你把静物画成动物,你就厉害了。”静物里明明没有人在,你却感觉到人在动,就是赋予它生命了。

闫平作品《蝴蝶是自由的》 2014年 

闫平作品《去大海 去天边》 2014年

     袁思陶就您目前这样自由从容的创作状态,您现下还有哪些期许?

     闫平:我希望中国人能有自己的自由的表达状态。其实,自由都是源于不自由。就像《桃花源记》寻找桃花源,最后发现寻找桃花源的过程才是最美丽的。我觉得,中国人不一定要把油画画得怎么样,而是要有驾驭的能力和保持旺盛的创作状态。

    我特别喜欢国画、书法,每天都站在中国艺术的门槛外,探头看一看,却迈不进去。所以我一直觉得书法特别厉害。如果在我的创作中,最后能用书法的状态落上一层,但还是保持在我绘画的范畴里,我觉得也会是很大的乐趣。

闫平作品《理想的明天》 2012年

 

    【结语】

    闫平老师作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画家之一,以其具有独特女性视角及强烈感染力的作品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观画者。时至今日,她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在绘画中,坚持有感而发,充满创新精神,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投入在画笔中。相信在未来的每一个阶段,闫老师都将以不同面貌、同等激情的力作,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完满享受。

闫平作品《热带的节奏》 2015年

 

闫平作品《母豹子 你要勇敢》 2013年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