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注】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信技术兴起与发展,技术上逐渐趋于成熟。智慧博物馆,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信息传递模式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理念呼之欲出。
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有博物馆4165家,馆藏文物约3505万件,每年举办的各类展览2.2万余项,接待观众6亿人次。
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总体呈现出两条轨迹:传统实体博物馆自我发展和近年来数字博物馆探索实践。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信技术兴起与发展,技术上逐渐趋于成熟。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信息传递模式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
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就智慧博物馆的相关问题接受了光明日报记者专访。
敦煌博物院的监控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各洞窟中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观众流量等数据,一旦某洞窟的监控数值接近临界点,便亮红灯报警。监控中心则立即通知现场工作人员关闭洞窟,直到数值恢复到安全值。图为监控中心。(李韵摄)
什么是智慧博物馆
记者:2009年1月“智慧地球”的概念诞生之后,“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交通”……各种冠以“智慧”的提法不断被推出,但解释起来都很复杂。您能否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智慧博物馆?
宋新潮:智慧博物馆,狭义的是指基于博物馆核心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广义的则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实体博物馆 (博物馆群),甚至是搭建在文物尺度、建筑尺度、遗址尺度、城市尺度等范围内的一个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智慧博物馆通过多模态感知“数据”,并以此 为基础,建立更加全面、深入和泛在的互联互通,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从而形成更为深入的智能化博物馆运作体系。
记者:相对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和后来兴起的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有何不同?
宋新潮:传统实体博物馆因观念、技术、场地、展陈能力限制,以及有时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所能展示、提供的文物信息量严重不足,大量的藏品没有机会展出。比如故宫博物院,每年展出的藏品仅占藏品总量的约5%。
数字博物馆突破了藏品展陈的时空限制:在实体博物馆中搭建数字展厅,实现数字化藏品的现场展示;搭建网上虚拟博物馆,实现藏品的在线展示。但是,由于陷入了技术主导的误区,导致声光电技术在博物馆的滥用,秀技术的现象非常普遍,虚拟博物馆也只是将实体博物馆搬到网上,信息量并未进一步扩大。同时,数字博物馆是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导致观众参观感受与实体博物馆存在巨大差异。
智慧博物馆则是以博物馆核心业务为主导,提供“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是“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模式。博物馆中的人 (包括现场观众和线上观众、博物馆工作者,以及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物(包括藏品,各类设备设施,库房、展厅等)的信息可动态感知,并通过网络汇集,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立“物-人”“物-数据”“人-数据”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远程控制,同时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从而实现对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和优化。可以说,智慧博物馆淡化了实体博物馆相互之间以及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以博物馆业务需求为核心,以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
智慧博物馆什么样?
记者:智慧博物馆在对公众服务方面会有何新招?
宋新潮:我们提出了“智慧服务”的理念。服务方式主要有:信息推送、社交分享、虚拟参观、条码凭证、互动展览、数字导览、电子商务等。比如,网络虚拟展示采用三维全景、高清摄影、互联网快速浏览等技术,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游历主要博物馆;社交分享可以方便观众,随时随地用手机或电脑分享精美艺术与文物,分享参观体验,结识兴趣相同者;数字导览方便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了解展品信息,还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看”到复原的遗址、重现的场景,获得深度的历史信息;通过建立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制作、推介、交易平台,提供丰富、快捷、个性化的博物馆文化产品,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诉求。
记者:听起来真不错。那么,智慧博物馆建设除了使对公众的服务更有“智慧”外,是否也会对博物馆自身建设产生影响呢?
宋新潮:其实,对博物馆自身建设的影响更大,藏品的保护、管理都将变得更加“智慧”,而这甚至是“智慧服务”的基础与前提。
智慧保护主要基于智能感知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针对博物馆藏品的本体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量化分析,及智能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在文物损坏发生之前就掌握其各项特征,并以三维建模形式立体呈现可视化结果,形成一套馆藏文物诊断、分析、处理和评价体系,实现“风险可识别、险情可处理、效果可 评价”预防性保护目标。
智慧管理重点围绕藏品资源、财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等3大资源进行。藏品资源管理的智能化,是对登录、保管、流动等各项工作进行智能化监管;财产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将根据博物馆主要业务需求,为资产和财务资源的配置、使用和调动等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的智能化主要为实现人才的梯队化建设和人员绩效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记者:请您举例说说藏品的智慧管理是什么形式的?
宋新潮:藏品在入藏博物馆之初,在登录时,藏品的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来源、入藏时间、藏品编号 等信息,会全部录入数据库;同时,与藏品有关的知识也将不断汇聚和动态更新。文物进入库房后的包装、存放位置等数据也都存入系统。库房内有本体实时定位与识别系统,文物位置的移动、温度湿度粉尘等环境数据变化都时时自动监控。文物的保存情况出现任何变化,管理系统都会有实时记录,出现危险及时报醒,这样就降低了藏品在管理风险点上的主要安全问题。
记者:智慧管理与公众有关联吗?
宋新潮:有的。智慧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博物馆如何在新技术时代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目前重 点围绕博物馆观众及其活动展开,通过对观众知识、心理、行为、需求等各类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从保障藏品安全、提高展陈质量、改善参观体验、优化服务内容等 目标需求出发,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今后,这种外部管理还将由观众服务发展到社会服务,实现对社区、学校、社会团体、企业、媒体及一般公众的全面覆盖。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编辑: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