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之前,作品未有题字
要了解书画上这些题字与印章,先要了解“题”“款”“跋”,一般在作品的前边写的这些文字,称之为“题”,像是一幅画上前边写的诗文这种。而在作品前边写的年月日、名字这种称之为“款”,这两种一般都是会写在作品的前边。而写在作品之后的,就是被称之为“跋”,一般都是用来说写作的经过或者是对这幅作品的评价。我们将其统称为题跋。
一般是随着一幅作品经手收藏的人越来越多,“题跋”的人也就随着越来越多,因此书画上的题字和印章也就多了。
张镛作品《林静泉逾》
争相模仿,题跋盛行
在北宋时期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书画大家苏轼,苏轼在绘画以及书法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在别人都将题名写在不起眼的角落、作品背面、或是直接不写的时候,苏轼的题名格外的与众不同,他的作品在落款时就喜欢用行楷,写的还特别显眼,甚至光写个名字也不满足,有时候还得写上评语,遇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名也会写上三五行评语。
苏轼的才名在北宋不必多说,宋朝中期的文坛领袖、八大家之一,是当时名震天下的大文豪,无数的文人都是以苏轼为榜样,他的所作所为,自然而然的有着一大批“忠实的粉丝”去进行模仿。
据《画塵》记载:“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后来书绘并工,付丽成观。”
随着越来越多的文人去进行模仿这种题跋,题跋也成为了文人之间的一种习惯。到了元代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在作品上行大楷,后边再加上评语,虽然人们觉得这些评语影响了作品本身,但是有了这个评语以后,也有了另一种的风雅,于是在元代时题跋之风盛行。
彭增文作品《百合开数花图》
也是有了这种题跋之后,书与画逐渐结合成为了一体,其实最早的时候,画就是一幅画,书就是一副书,二者是并不结合的。其实书画的结合也是一种必然,文人中的画家本身的文字功底肯定是很扎实的,将最好的都留在自己的作品上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另外,在元朝的时候,文人士大夫们并不是很受重视,即使是科举也是后来重新开启的,整个元朝的历史中科举的次数不过才区区16次。文人士大夫们得不到重视,因此只能寄情于诗画歌赋之中,以此来抒发心中的郁闷。也是这个原因,书画在元朝得到一个相当繁荣的状态,理所当然的题跋也随着书画的繁荣更加盛行起来。
郝良彬作品《香凝富贵牡丹图》
传承华夏文明
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编辑:朋天岳
责任编辑:文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