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世界许多地方发生的争端均与美国有关。比如近些年,中东局势动荡、东欧国家“颜色革命”、南海问题等,都有美国插手的痕迹。美国热衷于在世界制造混乱,给多个地区的秩序与稳定投下阴影,对相关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美国这样不断向外扩张、展示霸权,有其内在体制、意识形态、国家战略的深层次动因。本期观察版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编 者
美国这样 唯恐天下不乱,四处煽风点火,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衰落中的帝国特有的心理扭曲在行为上的反映。这是一种典型的“霸权焦虑症”。冷战结束初期,美国处于权力巅 峰,呼风唤雨、不可一世。但近年来由于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调动各种资源服务其政治外交目标的能力受到限制。无奈之余,美国不得不开始由昔日的“积极霸 权”转变为“消极霸权”,即由对自己领导世界的能力充满信心,转变为对维持自己的领导地位力不从心;由倾向于通过建立和维持世界秩序与和平提升国际地位, 转变为倾向于通过扰乱和破坏世界秩序与和平保住现有地位;由不担心其他国家和地区赶上和超过自己,转变为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良好发展态势深感恐慌。
资本的本性是盈利,资本家的天性是追逐利润,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剥削与压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一直把本国利益置于世界其他国家利益 之上,只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方式有所不同。目前,维持世界霸权地位是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奥巴马就说,美国还要领导世界100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把世界搞乱几乎是目前情况下美国的“最佳”选择,因为挑起种种零和博弈,损失的是对抗的各方,而美国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具体来说,可以获得以下收益。
收益之一是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得以维持。时至今日,虽然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内的制度霸权遭到削弱,但美元依旧是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美国仍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可以通过印钞票来获得巨额财富的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低迷、社会分裂和政治动荡,反衬出美国的经济和安全状态依旧相对领先。这种状况使人们继续保持对美国的信心,从而倾向于购买美元和美债;另一方面,其他地区动荡不安,一般情况下会使其货币的地位受到削弱,从而有效降低这 些币种对美元霸权的挑战程度。
收益之二是军事霸权地位有所巩固。世界其他地区局势越紧张、冲突越激烈、军备竞赛越升温,美国军工企业就越能大量出售军火,美国就越有机会炫耀武力,向海外派遣军队、搞军事扩张。
收益之三是政治霸权地位得以延续。在对国际政治组织的控制力及影响力大不如前的情况下,美国希望其他地区国际关系恶化,其他国家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与失败。大国分裂、强国变弱,美国就有机会成为唯一能掌控局面的国家。
收益之四是文化霸权地位获得加强。文化扩张是美国实施文化霸权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美国重视国家“软实力”,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目前美国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强大的价值评判话语权。与此同时,美国全力以赴在世界范围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这一做法的“高妙”之处在于,无论其他国家因此在思想上变成美国的附庸, 还是在精神上出现混乱,都符合美国的利益。
当然,美国一心想搞乱的全都是别人的天下。这个国家在添堵生乱时从来没有忘记根据不同国家与 自己关系的远近亲疏加以区别对待。北美是美国的根据地,必须确保和平稳定;欧盟貌合神离,必须加以防范和掣肘;中东和中亚毗邻俄罗斯,越乱越好;在中国的 周边,则有必要制造可控的混乱和紧张。
欧盟虽然是美国的盟友,但也有自己的利益与主张。美国不愿意看到欧盟一体化进程加速和俄罗斯崛 起。为避免同时面对一个强大的欧洲和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美国强势发动北约东扩,使一些原属于俄罗斯势力范围的欧洲国家投靠到北约麾下。美国又进一步挑拨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声称俄罗斯对欧洲安全构成威胁,挑动欧盟加入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行列。围绕着俄罗斯周边国家大搞颜色革命,鼓动车臣独立、格鲁吉亚脱离 独联体,制造乌克兰危机,挑动叙利亚和利比亚内战。这些变故没有一件是孤立发生的。俄欧反目、互相为敌、两败俱伤,才是美国最感到称心如意的状态。
美国搞乱东亚的目的主要在于遏制中国。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中国带动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声有色地开展。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东亚呈现的 良好发展态势让各国看到了希望与未来,却令美国寝食难安。为了扼杀形成中的东亚地区新秩序,美国不惜以默认日本实现军事大国的企图为条件怂恿其率先打破东 海平静,在钓鱼岛问题上挑战中国核心利益;支持个别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作对;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以干扰破坏现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美国为一己之私把世界搞乱,尽管改变不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一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却给多个地区的秩序与稳 定投下阴影,对新兴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对这些挑战,中国应作为地区与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利用现有国际机制,发展良 好国家关系,为世界和平多做贡献,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利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