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德讲堂 > 魏良鹏:道德讲堂(三十八)——还钱善举不应被忽视

魏良鹏:道德讲堂(三十八)——还钱善举不应被忽视

2017年08月10日 15:50:00 来源:海外网 访问量:162 作者:魏良鹏

QQ截图20170810154125.jpg

有这么一条新闻:一在深圳打工的河南小伙捡到的钱包及里面的2200元现金,并未据为己有,而是走访失主归还。期间,小伙制作了一面锦旗自我表扬,并联系媒体把此事在报纸上发表。随后,此事在网上引发一片“作秀”的质疑。对此,小伙自称,自己并不后悔这么做,“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还做。我就想让河南人的形象高大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此事在网上热议不休,不少人问我对此事持什么态度?那就谈谈我个人意见。老实说,就凭钱包里那张身份证,想要快速找到失主并不难。可如此高调又露骨地“晒人品”,却是想不引起别人的误会都难。毕竟,依着人们对拾金不昧约定俗成的印象,任何的“做好事”要想赢得社会认同,都离不开一个“附加条件”——不留名。似乎只有这种两者兼备的“道德完美”,才是当之无愧的好人。在这种思维框架下,这名小伙子的做法自然摆脱不了“有阴谋”的嫌疑。由此,社会评价的焦点随之被转移,还钱这个善举本身被无视,瞬间转向对行善方式的道德攻击。但公平、理智地讲,这种评判标准合适吗?就事论事,无论小伙子此举遭遇多大的争议,他捡到的这2200元现金确是一分不少地还给了失主,而且还是亲自送上门,这就足以说明他的诚意。再退一步讲,若是小伙子有“拾金必昧”之心,想来也不会这般劳心费力地折腾,到头来赚个吃力不讨好。所以,无论怎么说,公众都该给小伙子解释的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接近真相的机会。这名小伙子想出这招“自送锦旗”,一方面是觉得“这种小事儿如果交给警方,不如这样来得快”;另一方面,便是通过媒体曝光,让好事传千里,借此“为家乡树形象”尽一份力。显然,这种更多出于个人主义的想法和做法,因为其创新性和不合常理,与社会主流舆论不合拍,结果就是善意被忽视,并引发公众误解。

可以说,这种争议的背后,根本上是时下“功利道德”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碰撞和交锋。在一个改革为主基调的社会语境下,社会群体的观念和价值观愈发多元,但同时也伴随着社会信任滑坡的困境,并在道德领域出现了所谓“好人稀缺”的普遍焦虑。而透过这种“不信任”的视角,人们也陷入了既异常“期待道德”,又过于“挑剔道德”的矛盾心理。(魏良鹏)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