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生:播撒革命火种的先行者
■边平平
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127位烈士里,有一位来自河北沧州河间的英烈。他高度近视,人称“刘瞎子”,是北京大学高材生,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本可成为著名学者的他,为了民族解放的坚定信仰,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就是八路军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刘亚生。
1910年出生于河间的刘亚生,于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他因参加“一二·九”运动被反动军警逮捕,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获得释放。经过“一二·九”运动的战斗洗礼,他迅速地成长起来。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奔赴延安,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秘书。在革命队伍中,刘亚生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主动融入基层,或是教战士识字,或是给战士讲故事……既是文化老师,又是大家的贴心朋友。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刘亚生严格要求和磨炼自己,很快适应了艰苦的斗争环境,实现了一名知识青年向革命军人的转变。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时,刘亚生已晋升为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部队驻扎在鄂豫皖根据地。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三五九旅奉命突围返回延安。途中,身患重病的刘亚生不幸被胡宗南部所俘。在叛徒的指认下,刘亚生身份暴露。胡宗南得知刘亚生身份后,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他投降。敌人以高官厚禄利诱,让叛徒劝说感化,用严刑拷打威逼,但都丝毫没有动摇刘亚生的革命意志。面对敌人一次次的死亡威胁,刘亚生斩钉截铁地说:“我从加入共产党的那天起,就把个人生死置于脑后,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个人生命算得了什么。”敌人对刘亚生既恼恨又惧怕,想把他活埋掉,但又想从他的嘴里得到重要的军事情报。1947年9月,敌人以“献高级战俘”的名义将刘亚生押解到南京,关押于“国防部看守所”。
入狱后,刘亚生将高度近视的眼睛凑到每个难友脸上仔细看,并且说:“千里有缘来相会,咱们互相认识认识。以前在我们家乡都叫我‘刘瞎子’,我看你们就叫我‘刘瞎子’吧!”一句话逗得大家直笑。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狱中的难友,鼓舞了难友们的斗志。他和难友们一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斗争意志更加坚定,对革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1948年底一个寒冷的夜晚,敌人把刘亚生押到了临江兀立的燕子矶,将刘亚生牢牢地捆绑起来,并系上一块大石头。突然,北方传来了我军大炮的轰鸣声,刘亚生心情无比激动,他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穷凶极恶的敌人把刘亚生推入了波涛滚滚的长江,他用38岁的生命践行了永不叛党的誓言。
来源:沧州日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