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网创始人、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
在不断升温的“互联网+”热潮中,而一旦政府发力,就容易陷入同质化,而这正是对创业创新最具有杀伤力的。所以,具备超强社会动员能力和掌握巨大资源的政府要学会敬畏,学会“缺席和缺位”。
在不断升温的“互联网+”热潮中,具备超强社会动员能力和掌握巨大资源的政府需要敬畏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最近,身边有很多政府官员侃侃而谈,俨然把自己当作“互联网+”的专家,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创业者和企业家更懂得产业趋势和发展方向。
今天,相继涌起互联网+、创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波波新概念热潮。与过去相比,这一次热潮的主要推手不是市场,而是政府。吴敬琏 说:“现在政府都很有钱,如果他们支持行业里的几家企业,其他的小企业就很难了。政府支持的产业问题也很大,看看光伏行业就可以了。真正有活力、有创新的 往往是政府忽略的行业。”他的警示一语中的。政府永远是随大流的推手,而随大流是创新的第一“杀手”和市场竞争的死胡同。邬贺铨讲到政府对产业的作用: “政府说种大蒜好,你要种大葱;政府说种大葱好,你就种大蒜。”这句话也很触动我,在互联网领域何尝不是如此。在高科技领域,政府的角色非常关键。在美 国,虽然人们习惯认为美国政府一直对高科技产业置身事外,而事实上,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计算机研发,还是冷战期间的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到60年 代末期对于互联网研究的支持,以及硅谷的崛起,第一大功臣非美国政府莫属。中国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当然需要扮演更积极、能动的作用。但是,政府在 高科技领域之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清楚自己应该敬畏什么。
在高科技领域,政府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施展拳脚:第一,在天使投资之前,战略性产业的前期探索性和引导性投入,等到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开始关注,政府就 该退场了,如互联网与半导体行业等;第二,在市场失效和市场无效的地方,需要政府当仁不让,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一部分投入产出很低, 但是对于产业发展很重要的领域,政府可以填补空白;第三,为激励、助推创新,政府资金作为风险投资的引导资金和跟投资金,政府担当“分担风险,不分享收 益”的雷锋,也是非常好的方式。
在各地的政府规划中,尤其 是下一个五年计划和行动计划中,政府通常对于产业发展大笔一挥,豪情万丈,立志打造各种各样的“全国XX中心”,好像产业发展蓝图,都尽在政府掌握之中。 但如果对于市场的力量不加以敬畏,对于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缺乏基本的谦逊,那么未来有可能会得到教训。我参加了多场政府的规划评选,政府应该在信息基础设 施、战略重点产业部署、配套的公共政策等方面有所规划,引导未来产业的良性发展。但是,政府不应摆出“全知、全能”的姿态,大包大揽地规划产业的各个方 面。这种豪迈的代价将是非常可怕的。
互联网从1994年进入中国,二十年间,政府没有出台过多支持互联网的政策。相反,过去十多年,政府大力支持软件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并有巨大的税收和政策资源累积投入。但是,今天中国并没有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软件产业,没有一家世界级的软件企业。政府需要警惕的三点:第一,政府的优势在于动员能力巨大,弊端也在于能量太大,一旦政府发力,基本上就是全国上下四处开花,陷入各省市同质化。而无论是对创业还是创新,最具有杀伤力的就是同质化, 难以脱颖而出就是死路一条;第二,政府以政绩为根本目的,所以有着天然的喜大恶小,总是热情、自然地把宝贵资源慷慨地给领先的大企业。糟糕的后果就是垄断 的行政力量和垄断的市场力量联姻,使得原本弱势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和良性的生态体系;第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 和创新突破从来不是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成功的企业家们提前规划出来的,大多依靠自下而上草根力量探索和开创出来的。但是,政府的未来产业规划基本都是依 靠一批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们,难免主观、武断。
政府应学会敬畏市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否则,很容易破坏竞争环境,好心办坏事,帮倒忙。近期,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升温,到处传来各地政府与互联网巨头签约的消息。需要警惕的是,如果造成垄断市场、资源和机会的局面,就会破坏竞争环境和生态。
要让“互联网+”产生好的效果,那么政府要首先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和做事方式,敬畏自下而上的创业创新力量。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创业创新,都是自 下而上、始于边缘、展现个性和另类,都是因为非主流、挑战大公司而发展起来,相反会死于一窝蜂似的同质化漩涡和追随、跟风运动。
学会敬畏,学会“缺席和缺位”,学会有所不作为,这可能是各级政府当下最缺乏的“互联网+”思维。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