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传承 > 中国美院开班 非遗传承有了“学院派”

中国美院开班 非遗传承有了“学院派”

2018年06月09日 08:50:30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访问量:469 作者:王丽玮
视频:中国美院开班 非遗传承有了“学院派”http://peopleurl.cn/6D3dHB

“什么才叫好画?”“如何写生?”“中国艺术的精神是什么?”……夏日炎炎,在中国美院的一间教室里,一群明显超龄的“学生”正认真地听着台上孙善春教授的讲课,不时低头作着笔记。

这群“大龄学生”来头可都不简单,他们有的曾在国际比赛中拿过大奖,有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得意门生,有的甚至已接过非遗技艺的接力棒……他们参加的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8中国美术学院青瓷技艺研修班、银饰锻造技艺研修班”,为期一个月。

中国美院教授孙善春给陶艺研修班上艺术理论课

这4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生活环境、学识背景、技艺才能各不相同,他们将在这一个月时间里学些什么呢?人民网记者走进了这个特殊的课堂……

学:作品韵更足 传承更有底

艺术理论课上,坐在最后排的一位女生听的格外认真,笔在纸上莎莎作响。她叫梁菲,今年26岁,来自陕西,是耀州窑青瓷刻花技艺的传承人。大学毕业后,由于兴趣使然,进入一家陶瓷企业,从事耀瓷刻花工作。七年来,她不断在刀尖下功夫,刻花技艺突飞猛进,曾在第六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中获奖。

梁菲在认真听老师讲述泥胚制作。(左数第三个人为梁菲

然而,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让她满足,反而让她产生了很多困惑。如何理解各种刻花背后的文化?怎样才能让自己技艺更进一步?具备什么品质才能成为大师?带着这些疑问,她来到了本次研修班。

课堂上,孙善春教授从大文人与小文人之对比,说到中国艺术的精神“天人合一”,这些都深深启发了梁菲,让她对耀瓷刻花有了新的思考。她感到自己虽然会这门手艺,但对其中蕴含的文化理解还不够透彻,而传承提升首先要从弄懂吃透这背后的文化开始。

邱锦元在研修班上向同学请教煅烧工艺。(图右为邱锦元)

邱锦元来自云南纳西族,是当地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从事银饰加工已经有八年时间。最早跑运输的他,从小就有敲敲打打的爱好,一个偶然机会使他走进了银饰加工行业,并一头扎了进去。这次能够听到专家讲座,他显然十分满足:“以前只知道凭经验做东西,现在也能讲出些许东西背后的含义了。”

中国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教授告诉记者,手工艺不应该以简单的画图与造型技艺作为终极追求,而应该包含对文化的理解,对世界人生的感受,这也是此次办班的言内之意。

融:南北聚一班 “PK”师长技

“好!好!”这天下午,从非遗(陶艺)研修班课堂上传来一阵阵喝彩声。只见一位学员双手灵动地在转台上上下翻飞,不到二十分钟一只精美的梅瓶泥胚就成型了。

宋皓东正在制作梅瓶泥胚,他精湛地技艺赢得了其他学员啧啧称赞。

这个学员叫宋皓东,今年30岁,是铜川年轻一代耀瓷传承人,铜川市工艺美术大师,助理工艺美术师,也是这次研修班上的学员。他出身工艺美术世家,外公是当地有名的拉胚高手。从小,他就与泥巴打交道,对泥性有着很深刻的认识。

他告诉记者,好的陶瓷制品是有灵性的,不但要学习前人的陶瓷技艺,还要多跟同行交流,这样才能做出精品。而与他同场竞技的,是来自浙江的娄林峰。

娄林峰本是一个温州老板,当他偶然机会碰到瓷土的那一刻,深深被它的温润打动了。2013年他卖掉了名下的三个茶馆、一个会所和一间广告公司,到龙泉拜师学艺。学艺路上很苦,两年间他尝遍了各种失败滋味,才终于烧出了一只五代釉茶杯。他一直相信,一辈子做瓷不算匠人,真正的匠人一生只做那几款,名为“心器”。

这是宋皓东展示的北方“菊花揉”,揉成的泥巴像一朵盛放的菊花。

课堂上,两人在揉泥环节切磋。同样是“菊花揉”,南北差异很明显。只见在宋皓东手里,泥巴通过反复揉搓,渐渐呈现出一朵盛放菊花形状,煞是好看。而在娄林峰那里,菊花始终含苞待放,犹如一个羞答答不肯摘下面纱的女子。

周武认为,非遗研培关键是要提供一个激活手工艺成长的平台,让不同知识体系、思维架构的传承者之间产生交流碰撞,从而互相促进。

创:“佩奇”+茶则 手艺“活”起来

银饰锻造技艺研修班上学员制作的茶则。

在银饰锻造技艺课堂上,,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正在为制作一只茶则“伤透脑筋”,其实这也是中国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首饰专业副教授倪献鸥留的一个课堂作业。

倪献鸥告诉记者,这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多来自云南、贵州等地,他们在银饰制作方面都很有造诣。而这次培训正是希望通过讲述美学理论、介绍国际先进锻造理念等,让学员对艺术有更深理解,更具有创新思维。茶则作业,正是为了让学员展示创意而设计的。课堂上,学员设计了很多造型,包括小猪佩奇雕刻、网游武器形状、乌龟图案等。

美院教授倪献鸥指导学员创作。(居中者为倪献鸥)

在教室一角,一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正专注的对着一支簸箕形状的黄铜茶则敲敲打打。他叫李文彬,来自云南,是大理鹤庆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17岁时开始跟师傅学手艺,一开始只能做白铜链子,借助当地旅游开发,生意非常好。后来和朋友一起创业,在实践中学习了许多首饰制作的技艺。

李文彬讲述,这个茶则造型是他花很多心思想出来的。手柄处采用竹编工艺,不仅好看,更方便人们握住,而簸箕的斗采用了繁复的镂空、绞丝等手法,十分具有艺术感。他坦言,这次研训班让他开了眼界,也给了他灵感,原来银饰锻造还可以这样“玩”。

李文彬正在制作茶则,他设计的茶则采用竹编与银饰锻造融合工艺。

大开眼界的不仅是李文彬,甄景虎也有同感。他来自陶艺班,是越窑青瓷传承人,研习中,一节外教课给他的启发很大。那是一位来自日本的教授,他的陶艺创作方法不同往常。他会先做出一个作品雏形,然后打碎,再采用不同烧制方法烧制“碎片”,最后拼接还原。甄景虎感到,外教的做法改变了人们对器物的传统观念,非遗传承创新也可以从这方面打开思路,颠覆传统设计观念,增加跨界融合。

“通过研训,可以拓展学员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多领域的艺术形式,尝试跨界的创作思维,产生思想转化,这样才是活态的传承。”周武教授说道。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