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传承 > 试论民族文化与民族文物保护

试论民族文化与民族文物保护

2016年12月11日 16:28:11 访问量:169 作者:编辑:张莉
 文化是民族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民族文物则是民族文化形成发展历史的信息物证,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民族文化与民族文物保护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摘要】本文论述了民族文化与民族文物的关系,分析了民族文物保护乏力、民族文化趋微消失的危机;同时论述了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与民族文物保护中的作用。提出发展民族文化与保护民族文物的对策:提高全社会的文物意识和弘扬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加强民族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继续加强抢救征集民族文物;加大少数民族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文物;发展和保护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们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民族文物是伴随着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而留存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族文物是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记录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也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更是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珍贵教材。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文物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民族文物是内容与载体的关系。民族文物就是民族文化在物质上的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那么,何谓民族文物呢?《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定义为:“民族文物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民族文物是“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可见民族文物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从科学技术到宗教信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从民族产生至今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资料皆为民族文物。

  此外,民族文物应该还包括精神性或称无形文化遗产的内容。无形民族文物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物的文化信息,除了文物本身可以直观反映的之外,还有一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信息,涉及文物在产生、使用过程所包容的历史、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信息,往往不太容易被领会,很容易被忽略或者得不到正确的阐述。因为这些信息和内容不会直接显示在文物上,必须通过探索和发掘才能得以体现。

  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引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对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并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同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施行,更加体现了对文物工作的重视。

  二、民族文物保护乏力,使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昔日相对与世隔绝的民族地区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无形文化遗产,包括民族民间语言和艺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民间风俗礼仪和节庆等方面)面临着迅速损毁、消亡和消失的严重危机。

  我国的民族文物事业,可以说是建国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亦搜集了一批有价值的民族文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比较而言,我国的民族文物工作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其整体水平与我们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物大国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之所以如此,除了客观原因使然,还有我们主观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原因。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文物的自然损毁

  面对自然力的破坏,地面文物首当其冲,很多民族地区的古城、古建筑、古遗址因年代久远并暴露在室外,历经风吹雨打日晒,使其褪色、剥蚀、断裂、崩塌。同样,馆藏文物也面临老化、虫蛀、受潮霉变、干裂变形等威胁。

  2、人为的破坏

  由于发展经济而进行的大规模建设工程忽视文物保护的现象相当突出,一些有价值的古城、古建筑、古遗址被破坏。一些地区和单位为了发展旅游和经济,违规在文物保护区内大兴土木,新建设施,对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3、流失现象严重

  一直以来,国外的一些机构和个人就通过各种渠道大量采集、收购我国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许多民族文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流入国外。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走私、盗卖民族文物的情况日益严重,致使民族文物大量流失,给民族文物工作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4、传承困难,后继无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年轻人外出打工、求学在一些民族地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虽然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文化,长此以往,其文化势必出现传承困难,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博物馆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及民族文物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

  为适应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民族文物工作必须提升到事业的高度。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博物馆一直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者和宣传者,是弘扬、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是多种文化展示、交流、学习的载体。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文物博物馆事业,事关文化传承、历史延续,事关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事关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形象。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文物,发展好文物博物馆事业,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始终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

  随着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新时代的到来,博物馆的作用被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民族博物馆作为民族文物收藏保护、宣传展示、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还担负着开展民族文化调查、保护及开发利用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重任,是抢救和保护民族文物的主要力量。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文物工作和博物馆事业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和使命。宣传民族文化的精华,延续民族文化的命脉,创造新的民族文化,民族博物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博物馆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能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还能增进人们对彼此之间文化差异的认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各族人民对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帮助社会建立起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同时,民族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还以传播新文化、新观念为目的,在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增加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能力,使现代观念、现代意识、现代生活方式逐步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促进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此外,在我国,民族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它不仅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也是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是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博物馆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们不仅将社会、自然和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极大地吸引力,而且正在逐渐成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必要场所,成为人们学习和进修的生动课堂。

  我国民族博物馆事业刚刚崛起、起步较晚,历史较短,民族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处于粗犷积累的阶段,许多方面的问题都有待研究解决。但是作为抢救和保护民族文物的主要机构,民族博物馆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全社会的文物意识和弘扬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

  做好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和关于民族文物相关政策法规的工作,把保护民族文物工作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保护和抢救民族文物,是尊重民族历史,传承民族传统,发展民族文化的大事。各级政府和领导必须提高对保护抢救珍贵文物工作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要把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和抢救工作。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民族文物保护抢救工作的宣传,监督,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共识和行动。

  2、加强民族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没有一部关于民族文物的专门法律法规,这是民族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保护的根本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没有对民族文物的界定和定级标准做出规定,这使得长期以来对民族文物的搜集、买卖、出口等工作无法可依,直接导致大量民族文物的消亡、流失。所以,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关于民族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更明确、更具体的保护民族文物,把民族文物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3、继续加强抢救征集民族文物

  藏品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博物馆的主要业务工作都离不开藏品。民族博物馆由于出现晚,所以馆藏文物相对较少,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目前全国博物馆共有藏品1200多万件,而民族类博物馆全部藏品不超过100万件。一方面藏品少,另一方面流失多,民族文物抢救征集工作可以说形势严峻。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把抢救征集民族文物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到战略的高度认识,把它与民族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4、加大少数民族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随着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大力加强文博事业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特别是要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文物工作者队伍。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民族文物则是民族文化形成发展历史的信息物证,是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军事、民俗等方面的缩影,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进步及发展,是民族文化延续至今的凝聚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民族文物所体现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灵魂。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